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12文言文阅读教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12文言文阅读教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849187b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0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12文言文阅读教学案

一讲考点——考点梳理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题目为5小题左右,分值10分左右。主要考查学生朗读能力、字词句理解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概括能力、分析与鉴赏能力等基本文言文阅读能力。整体考查要求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升,从而评价学生对古文的阅读水平,以此提高古文化素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综观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考点具体如下: (一)句读停顿。

句读停顿,即划分朗读节奏,分散文句和诗句。散文句按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根据句意用现代汉语来分析主谓宾成分,据此判断节奏的划分,或根据句子中词语之间意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判断。诗律则要按格律来判断节奏,如七言是“四三”或“二二三”,五言是“二三”或“二一二”。词曲句子按散文句的划分来判断。 (二)字词理解。

字词理解,除了了解文言常用虚实词本身的意义以后,还要了解文言字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语法现象。

(1)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上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如“选贤与能”,“与”通“举”。

(2)一词多义。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如:间:①中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介入、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④掺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⑤ 秘密,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学#科网 ③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

④形容词作名词。如“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⑤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使……饥饿”;“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为“把……当作宾客”。[来源:学科网ZXXK]

(4)古今异义。如“牺牲”“妻子”“交通”“无论”“绝境”“卑鄙”。 (三)句子翻译。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在字词的理解基础上,进行整体融合的意义再现。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是掌握全文大意的前提,需要遵循翻译的“信”(直译)、“达”(通畅)、“雅”(优美)的原则,多加训练,做到有备而来。翻译文言句子,要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1)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 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也”。如:夫战,勇气也。 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

(2)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来源:学.科.网Z.X.X.K] ③省宾语:小惠未徧,民弗从(您)也。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

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谁与归?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

(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四)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内容包括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对文言文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及学会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的品鉴与个性化阅读能力。任何文本材料都包含一定的信息,考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提及的人、事、时、地、言、情等等,筛选或从中提炼所要表述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要求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信息时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推理与判断,能够归纳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论点的依据、文章整体的内容、作者写作的主旨和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你所获得的人生启示等。学%科网 (五)语句鉴赏。

鉴赏一般从文言语句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着手,从中对其所传达的文章主旨、情感态度有何作用,或者仅从其语言特色(语气、写法、结构)来进行品析,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水平。 (六)启发思考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所揭示的主旨中心予以个性化的解读,谈谈它对当代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与人生启示。 二讲题型——题型解析

(一)填写常识题

【例题】(2014中考山东菏泽卷)文言文阅读第9题: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9.上文作者是 代的文学家苏轼,我们曾学习过他的一首咏月词 。 【答案】宋 《水调歌头·中秋》

(二)解释字词题。

【例题】(2014中考湖南省衡阳卷)阅读《岳阳楼记》第8.9题: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去国怀乡( ) ②把酒临风( ) ..【答案】①离开 ②端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殚其地之出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案】B

(三)翻译句子题。

【例题】(2014中考湖南省衡阳卷)阅读下面文言文第23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译: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

【答案】(4分,每小题2分。关键词必须翻译正确,一个1分,错两个不得分) ①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学&科网 ②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

(四)划分节奏题

【例题1】(2014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醉翁亭记》第7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