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外国文学 文学常识部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外国文学 文学常识部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8cc71747cd184254a353550

31.试题分析:“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的说法不当,“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不是“炊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32.试题分析:“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的说法不当,其诗幽意无限,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D项的“激越”用词不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悬念、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理解诗歌时,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及写作背景等做综合的分析。 33.征蓬(1分) 归雁(1分) 34.B

【解析】试题分析:

33.根据题干“比作”的要求,可知考查的是颔联的两句,分析可提取出切题的答案“征蓬、归雁”。

34.“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的说法是不对的,诗人笔下的塞外风光不能用“明媚秀丽”来修饰,因为此次出使是被排挤出朝廷,所以风光固然有开阔奇特的意境,但并不“明媚秀丽”。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找到答案范围,并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35.C

36.B“直觉”改为“错觉” 【解析】

35.试题分析:从“寒月”一词可知,词中所体现的时令应当是秋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判断词中缩写的时令是什么季节,那就要在词中寻找关键性的词句,即寻找能体现时令的词句,或寻找时令所特有的特征、景物等。比如本词中,“寒月”就是秋季所特有的景。

36.试题分析:天共水,水远与天连,水天相接,“月映水中天”,就好像月亮倒映在水中的天上一样,写的是月映水中给人的错觉,让人顿觉天、月、水浑融无间。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37.B 38.C

39.“卷”言行走之快,表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40.①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4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42.三顾茅庐(鞠躬尽瘁) 表达词人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解析】略

4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4.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写出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表达出了地势的险要。(1分) “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汹涌和澎湃。(1分) 整句话写出了潼关雄伟的气势和地势的险要,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很好地为作者下文的怀古伤今张本做了铺垫。(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