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 名词解释 - 各章重点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心理学 - 名词解释 - 各章重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8e7f23443323968011c9212

(3)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最高阶段)。 17、科尔伯格与皮亚杰的研究不同之处:皮亚杰侧重理论研究,科尔伯格强调应用研究。 18、道德性形成内外条件的研究: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1)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他们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以年龄大小为转移,也不取决于年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与教育。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可能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认为决定影响道德行为的是:环境、榜样、强化。 (3)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决定是否产生移情的条件有初级移情、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自我概念。 19、章志光“品德形成内外条件及动力系统”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品德形成的三维(生成、执行、定型结构)结构的理论模式。 20、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性)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21、价值取向: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 22、价值澄清法:50年代由拉斯提出,经西蒙和哈明加以发展的一套价值观培养方法。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须经三个阶段:选择、赞赏、行动。 二、简答题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掌握即可) (1)联系: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2)区别: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个别人的存亡和个别人品德的有无而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既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服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道德的研究是伦理学或社会学的任务,品德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怎样使学生通过有意的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本节不做要求,0510卷涉及)(P259)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41

3、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一分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及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及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及良心或原则定向。

4、教师对小学生的赞扬和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P260)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适当性原则; (4)儿童化原则。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P249)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3)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 三、论述题

1、怎样把握好品德形成的几个环节?(掌握即可)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应探讨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以便根据学生品德形成规律,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应气氛好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 (2)道德信念的形成。

(3)道德感和“良心”的培育。 (4)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

42

(5)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

2、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和观念体系。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价值观变化的实验。 (2)价值澄清法。

(3)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应强调以下几点:

A、价值观应从小开始培养,它应当结合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性进行。 B、方法应当简单方便,生动有趣,多样而蕴含哲理,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特别是能激起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以便独立自主地去判明是非。

C、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D、资本主义充斥着重个人、金钱、名利和权势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不抹煞个人的作用,但更看重集体的利益以及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我国李伯黍关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的研究所指出的“经历着从客观性判断过渡到主观性判断的发展过程”。

(2)在对无意损公、有意损私这对故事判断中,大多数儿童认为后者更不好,在有意损公、无意损私这对故事判断中,大多数儿童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坏,但如果让他们充当私物被损坏者时,5-9岁儿童中一些原来认为有意损公更坏的儿童又转而变为无意损私更坏,而11岁儿童基本上没发现这种逆转现象。

(3)在行为结果与动机性质关系的判断中,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儿童已再现集体意识,但还存在少数儿童只顾效果不管意向的情况与教育问题。

(4)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是可以通过教育促进的,但也受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

4、试论如何帮助学生减少道德动机与道德效果不相一致的问题。(掌握即可) (1)对学生不仅要进行道德动机的教育,而且要进行道德行为方式的指导。 (2)教师行为示范。

(3)结合课文、电影中的行为范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由教师做结论。 (4)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43

(5)重视运用内、外部强化手段,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运用外部强化—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舆论褒贬等。 第十章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选择题 1、个性:或译作人格,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2、个性的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4、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和理想。 5、推动个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倾向性。 6、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 7、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8、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性格(“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就是性格心理特征)。 9、个性的特征: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10、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11、勒温用B=f(P.E)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公式中的B代表行动,P代表个性;E代表环境。 12、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 13、气质:是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无好坏之分。 14、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四种基本类型:(简答P329) (1)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兴奋型; (2)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 (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 (4)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型。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