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原文与翻译文对照-转载)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无量寿经(原文与翻译文对照-转载)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929ba5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b

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宫殿、衣服、香花、幡盖随其需求的意念而出现。若想吃东西时,七宝合成的钵器,自行来到面前,各种风味的饮食,自然在钵中盛满。美味佳肴,其实并没有人真的去吃,只是看见这些饮食的色泽、闻到这些饮食的香味,意念中想到它的美好也就吃饱了。这些妙食能增长身体的力量而不会严生大小使的污秽。食后身心软柔,并不会使人贪求执著于这些妙味。就在这一视一闻之间,也就完成了吃饭这件事。饭后,美食尽都消失,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又才出现。极乐净土中的饮食便是这样重复的。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又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千百万种神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妙色彩,无不具备。这种神妙的衣裳服饰,也是随其在身。 所欲,自然显现,轻柔地附着在身上。 “净土众生所居住的房宅,其形状和色调,都与居住者的形态颜色相协调,珠宝之网弥漫覆盖,其上悬挂着各种宝铃,装饰着各种奇妙珍异,上面的光明彩色,晃耀映饰,极尽庄严美丽。楼观栏杆,,堂宇房阁,有时宽有时窄,有时方有时圆,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悬在虚空,有时落在平地,但都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根据众生的意想,在一念之中便出现在面前。没有想要而不能得的房屋。”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二十)德风华雨 “其极乐世界,每到吃饭时间,自然吹拂起妙德之风。风吹拂在诸罗网以及众宝树上,发出微妙的声音。声音中自然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道理,传送散布着万种温文尔雅的德香,无论是谁,只要闻到了这香味,便满心清净,尘劳污垢的杂念自然消除。这德风徐徐抚摸着众生的身体,使其安和调适,如同比丘进入灭尽禅定的那种感受。 这德风又吹拂到七宝树林中,将天空飘落的妙花聚成了一堆一堆。落花五颜六色,遍满佛土。各种色彩的花根据颜色的不同自然聚在一处,所以虽然五颜六色而不杂乱。这些花办柔软光洁,如图如锦,脚踏走在上面,埋没衔面有四指深,随着脚一提起,那花办又还复为原来的样子。过了吃饭时间后,这些花办自然消失。大地上清净如初,天上重新下起新花雨。随着时令规律,循环往复,与前面描述的那种情况一再出现。像这样的花降花隐,一天之中要有六次之多。”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二十一)宝莲佛光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还有,那各种宝莲花布满整个极乐世界,无数的宝花衬着无数的叶。其花光明,有无数种颜色。青色的花放出青光,白色韵花放出白光,玄、黄、朱、紫的花,也都各具自身颜色放出相应的光来。又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装饰这些宝莲花;鲜花与珍宝斗艳,互映互饰,妙光耀目;超过日月。这妙莲花的数量无限,一眼望不到边际,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由旬,直至百千由旬;每一朵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种光;每一种光中,显现三十六百千亿尊佛。这些佛都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美好庄萨;每一尊佛,又放射百千种光明,广为十方世界演说微妙佛法;诸佛如来,各各通过演说微妙法,要将众生安立于佛教的正道之上。”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着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二十二)决证极果 “再有,阿难!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辰以及昼夜等现象,没有岁月、劫数等说法,还没有对家室的执著区别。在所有的地方,既没有名称概念等符号,也没有取舍分别的实际行为,只有清净之心生发的最无上的快乐。若有善男信女,或是过去往生极乐净土的,或是在将来往生极乐净土的,全都住于正定之聚,注定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是住于邪定聚或者不定聚,都不能完全明了建立往生极乐净土所必须的发菩提心,行甚深愿,持佛名号等等功德作用。”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二十三)十方佛赞 “还有,阿难!东方如恒河中沙粒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中如恒河中沙粒那么多的佛,各现出象征其言说真实可信的广长舌相,放射出无量的光芒,说出了真实不虚的话语,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想象、难以表述的功德,南方、西方、北方如恒河之沙粒的那么多的世界里的一切佛,对阿弥陀佛的赞语亦同东方世界的佛一样。各个方向以及天上地下的,如恒河之中沙粒那么多的十方世界诸佛,他们对阿弥陀佛的赞语也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们一心要使其他世界的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生发清净之心,对阿弥陀佛忆念受持,皈依供养,乃至能发心愿并坚定不移相信往生一念,用所有的功德善根,执心回向众生,执意往生极乐佛国。这样修习的众生,便会得以随其行愿而往生,在最终修成正果的道路上永不退转,直至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的智慧。”

无量寿经24-32品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二十四)三辈往生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十方世界的诸天人民,其有决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致有三等人。其上等的往生者,舍弃家庭,抛弃物欲而作沙门,发求真理正道之心,一心一意地思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修行各种功德,以求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愿。此等众生,临到寿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天人圣众,便出现在的他面前,顷刻的功夫,其人即随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人便从七宝池的莲花中自然化生。经此化生的人,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因此,阿难,若有众生想在今生今世就见阿弥陀佛的,应生发求真理正道之心,又应当专心持念西方极乐世界,积累功德善根,并且乐于以功德回施众生,使共同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以得见阿弥陀佛并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不退转的阿惟越致果位,直至得到最高佛位。 “其中等的往生者,虽然不能出家为沙门,大修功德。但他应当发求真理正道之心,一心一意地专心诵念阿弥陀佛名号,诸善功德中,随自己的能耐而修行,奉行斋戒纪律,建佛塔、造佛像,以饭食供养出家僧众,在佛殿前悬挂彩幡、燃烧灯烛、散花等等,虔心供养佛祖,在佛前焚香散花,以供佛享用,遥向佛国焚香以礼敬诸佛,又以这些功德回施众生,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人寿命终了之时,阿弥陀佛变化示现其妙好之身,光明相貌与真实无别,极光世界的诸天人众前后围绕在这化身佛旁,出现在这人面前,接纳导引,即时便随阿弥陀佛的化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得到不退转阿惟越致菩萨果位和正等正觉。但是这人的功德和智慧,则要略逊于上等的往生者。 “其下等的往生者,假使不能如中等的往生者一样行诸功德,也应当发求取真理正道之心,一心一意地专念阿弥陀佛名,对阿弥陀佛始终保持欢喜、信仰、爱乐、毫不怀疑的感情,诚心诚意地发愿,执意要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其人临终之时,便可梦见阿弥陀佛,亦能够得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所得的功德智慧又略差于中等的往生者。如果有哪一个有生之属修习大乘菩萨道而没有专门修习净土业,以他的清净之心,向慕西方无量寿佛,然后称其名号念诵,从一遍念到十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听到甚深的法教,立即会生发信仰和理解,以至于获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心。如果他用这一心专念的净心,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人临到命终之时,如同在梦中一样,见到阿弥陀佛接引。他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果位并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

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直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二十五)往生正因 “还有,阿难!若有善男信女,听说到这部《无量寿经》的经典,信受并且读诵,抄写下来供养,无论白天黑夜,一刻也不中断追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念,为此而发下求取真理正道之心,守持各种禁戒纪律,在心口意诸方面丝毫没有违犯。对有情众生行善作好事,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全部无保留地回施给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而得安乐,并且使他们发心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并且追求他的极乐净土。这个人命终离开世间之时,便会有像佛一样的相貌,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好、真金色身等等庄严无不具备。都会出现在房舍宝刹之中,其人立即得听闻佛法而开悟,获得在修行佛道的路上永不退转的功夫。 “还有,阿难!如果有什么众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不能在禅定等修习上有大进步,但他应完全守持经中戒律,尽自己的力量去作善事,即所谓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说假话,五不说奉承话,六不恶语伤人,七不搬弄是非,八不贪得无厌,九不生气愤怒,十不痴心妄想。在这种前提下集中精力,白天思,晚上想,夜以继日地专心忆念那极乐世界中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和那清净刹土的种种庄严,坚决发心皈依,向佛虔心礼敬,悉心供养。这人在临终之时,便无须惊慌也不用恐怖,心里清醒明白而不颠倒迷乱,他已经得到了往生西方极乐净上的保证。 “如果有的众生因有许多俗事缠绕,不能够离弃家庭,没有空闲来大修斋戒而达心境清净,那他应当一旦有空闲,便不失时机地端正心中思维,端正行为举止,绝弃物欲贪婪,抛弃得失忧患,慈善之心勇猛精进;不作憎怒忿恨,心中不生嫉妒;不当贪婪悭吝;不当中途返悔;不当心生狐疑;真诚孝顺父母,诚心诚意忠于国家;信守法律,持守佛经名言;确定相信前世行善后世得福的因果报应之理。至心奉持上面所说的各条,不得有所减损亏失,为了脱离生死苦海而深思熟虑,无论白天黑夜,时时忆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刹。根据各人善根,念佛十天十夜,甚至只在一天一夜中念诵而不停歇的,寿终之后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修行菩萨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可得到不退转果位,在修习佛道之路上永不退转,皆可获得黄金色身,获得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而且,大家终当成佛,想到哪一方哪一个佛国去作佛都可以随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剎。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剎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 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