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原文与翻译文对照-转载)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无量寿经(原文与翻译文对照-转载)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929ba5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b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三十二)寿乐无极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释加牟尼佛又转而对弥勒菩萨和诸在座的天人等说道: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无量寿佛国中的声闻、菩萨功德智慧无量,是没有办说。 法表述得清的。 还有,其国土如此微妙,安乐和清净,你们为什么不勉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力行善,又以所积累的善功德回向净土,自然生发往生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净土之念,由念引导而往生极乐世界呢? “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等会众,出入于十方世界供养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诸佛,阅读藏经,修行佛事,皆乐于长久如此。他们的才猛智慧。 才能超世,智慧圆融, 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心中没有退转的念头,意志没有片刻懈怠放逸;外表看内独驶急。 去安闲沉稳,内心却急速地精进不已。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 心同于虚空,没有一物而又能容下万物,没有边际而又能建立净土,非空非有,适得不落两边的中道。 声闻、菩萨们适得中道之内心,显示在表情上,表里相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映焕然成辉,自然而又严整;检束身体的姿态表情,收身心洁净。 敛心中的思维意念;外表端庄,内心正直,身心洁净, 没有爱欲贪染;他们的志向誓愿,坚定不移而无些微缺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减;他们所追求的大道,平和中正,永不会误入狭路以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 至邪道;他们随顺经中言和戒律,自觉接受约束规定, 不敢放逸而失足逾界,有如木工操作遵循墨线,循规蹈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矩;他们的心所企慕,皆是正真至道,没有其他妄念杂旷无他念。 念拂乱, 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没有什么忧虑之思干扰;他们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心淡安无欲。 志有如虚空无有一物,淡泊安宁不染物欲; 以此结成大愿,尽心尽力地前去求索。再者,这些极乐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世界的会众心怀慈悲哀悯,契合世间道德,融洽现象本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质,自度度他,均得解脱生死。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他们任运自然,保守本来善性洁白无染,志向愿心甚为净定安乐。 高尚,住于寂定而安然自适, 日积月累,便能在一旦之中毫不勉强地契合自然实相,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把握根本的道理。这些声闻、菩萨之心如同神奇珍宝,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自然之光和自然之色相互渗入、回转变化,超过十方的最胜。 众宝。 北方大洲自然生出七宝,横空中自然涌现出万物,光明、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精妙、明净齐显并现,诸善众好,无与伦比,皆由极乐俱出,善好殊无比。着于无上下,世界会众的净心生出。他们的智慧明证理体无有高下,洞达无边际。 洞达事相没有边际。” 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人众的功德智慧,又为唤醒法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会大众说:“你们应各自精进勤修,努力自求真如本心,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必得超脱轮回,断除生死,往生到无量清净的阿弥陀佛净土。 到那时,顿舍娑婆世界五道轮回,诸多恶道之门自然关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闭;这净土法门是最胜之道,虽然易得往生,可秽土修胜道,易往而无人。 行的人却很少。 十方无穷极的众生得益于佛国毫无逆违往生的性质(另一解释:西方净土敞开大门,摄受接纳十方一切众生,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然而,娑婆众生久在烦恼缠缚之中,贪恋世乐,不生厌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离,陷于自身结构性的困境,焉得往生?)。大家捐除寿乐无有极。何为着世事,譊譊忧烦恼,其志应如虚空,净无垢染,勤奋修行,进道增德,无常。 便可以在净土获得长生不老,和极乐世界人众一样长寿安乐,生命无有极限。既如此,为什么还要贪著世间俗事俗利,没完没了地忧虑,为世间无常所折磨呢?” 33—37品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三十三)劝喻策进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世间的人们都在计较那琐细无益的世利俗务,在此苦痛不堪的五恶世间,辛勤劳作,经营生计,以求自给,于苦中求快乐。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世间芸芸众生中,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富人或穷人,少年或老人,男人或女人,种种一切之人,都因为贪欲之念长期累积,处心积虑只求一快,其实贪欲之心不过导致奔波劳碌。没有田地的想要得田地,没有房屋的想要得房屋,没有家眷、亲属、妻室儿女以及没有财物、产业、珍宝、器物的,也都处心积虑,盘算钻营,必欲据有而后心安。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 没有的人有所忧苦,已有的人也不得安逸。有一些财物反而欲海难填,希望再多得一星半点。有了一件的觉得一件太少,有了两件的又觉得两件还少,欲望和获取,总是相逐相长,没有止境。才达到小有资产,旋即担心遭遇损失。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害怕火灾焚烧,害怕水灾流漂,害怕盗贼偷窃,害怕土匪劫夺,害怕冤家仇杀,害怕债主催逼。忧惧之中,清净本心在此消散磨灭。 悭吝之心,反倒越来越顽固,烦恼缠缚,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心悭意固,无能纵舍。 命终弃捐,莫谁随者。 “世间一切人命终之时,不管你有多少眷属,积存了多少财宝,全部要舍离抛弃。你所钟爱的物也罢,人也罢,都不会随你去那另一世间;即或去到另一世间也不能同你在一起。 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富人和穷人,在此阴间地下也都平等无差,个中忧苦,万端无尽。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相互尊敬友爱,不要相互憎恨与嫉妒;

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应当互相帮助救护,有什么财物要互相周济,不要贪图吝惜;应当说话和气,和颜悦色,互尊互敬,不要背逆斗狠; 一时生起争讼之心,心里不免嗔恚忿怒,恶意愈演愈烈,最终结成大恨深仇;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世间若冤冤相报,更会结成丈冤大孽,两家相争,双方都招祸害;即令有时报应没有立即显现,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但因果相生,从来不爽,恶报只是时间问题。众生应当想透这个道理而立即破除恚恨,弃恶向善。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人沉溺在情爱贪欲之中,独身而来,孤独而死,生无人相随,死无人陪伴,苦乐之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代替,也无人可以除免。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善与恶的循环果报千变万化,追从相随,直到来生来世。虽是亲眷家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生善趣,恶降恶道,若积业有差,生处也就不同,到那时便无从会见,何不趁此强健在世之时,努力修行善道,还将等到什么时候?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 “世间之人因为不能够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各以自己的愚痴,妄加分别猜测吉凶祸福,竞相造作恶业,身作愚行,头脑中一片黑暗,不信受经法, 颠倒相续,无常根本。 反而接受其他的外道邪说。如是的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成为生死无常轮回的根本动力, 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这就像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却一味胡冲乱闯。不信受佛教经法,心便没有远虑,一心追求于现世之乐;痴迷于瞋恚忿怒而不自觉,贪吝财物女色而以为欣然。肆无忌惮,没有终了之时,真正悲哀,实在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