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教学实录与反思(四川泸县 卢定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武陵春》教学实录与反思(四川泸县 卢定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98f642171fe910ef02df88e

《武陵春》教学实录与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四川泸县潮河镇学校 卢定军

教材分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语言凝练,饱含作者内心的浓重哀愁。教学时,应联系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抓关键词来领悟意境,同时赏析并积累写“愁”的优美句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赏析与写作相结合 3、搜集资料与复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赏析并积累写愁的诗句 。 教学难点

1、领会意境; 2、仿写“词”。 资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写愁的诗句和尝试学习填“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直奔重点,用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带头填“词”,适度拓展,从而全面把握本词意境。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赏、议等方法理解本词。 教学设计流程

(一)复习导入(约3分钟)

师:同学们,谁来大声地背诵《如梦令》? 生:声音很清晰地完成背诵。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呢?

生:没有(齐答)。

【借以引入课文】

2、介绍作者及背景(主要由2-3名学生完成,教师适当补充): 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

生: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师:本词作者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师:本词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写的呢?

生: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归临安。这一年词人53岁,饱受战乱,历尽劫难。在“国破家亡”的坎坷中写下本词。

(二)读书乐,乐读书(显示投影 约8分钟)

师:反复朗读这首词,注意把握语气、停顿、重音,在此基础上尽量领悟词的意境。

具体朗读安排:自由读(约2分钟)→抽读→听课件中的朗读录音→齐读(男生、女生、全班)

(注:朗读时,教师应注意引导与订正。) 生:声音洪亮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三)理悟词意(约7分钟)

师:结合下列重点词语予以领会词的意境:(显示投影) 倦 尚 拟 泛 恐 载

注:点拨学生领悟重点词的具体含义时,应有机地把理解文本与分析文本结合起来。

生:相互揣摩,交流并明确词义。 (四)赏析“经典”(约8分钟)

师: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尽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由。 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结合实际谈理由时,大家讨论4分钟。

生:组内代表发言。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一反常人以水喻愁的写法,富有创意地写出了作者浓浓的忧愁。 2、背诵:

师:结合刚才对优美句子的分析,让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然后当堂齐背,最后抽背。)

生:齐背本词。

师:请一个同学上台背诵本词。

(五)心动<行动(显示投影 约6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从来没有填写过“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大胆尝试着写词吧!要求:

1、 以近两周的住校生活为题材; 2、 语言尽量凝练; 3、 注意适当押韵。

生:学生即席写词。

师:六分钟后,抽生答,师生相互品评。然后教师出示自己的“词”(详见附录)。

师: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写得不好,但至少可以给大家一个示范和引领作用。希望同学们大胆尝试。

(六)合作、拓展(约4分钟)

师:同学们,古诗词中写愁的句子很多,你们能举出几句吗? 生:相互交流。【教师指出其最经典的诗句,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的,与同学共享。】

师:简介豪放派与婉约派。 (七)复习(约2分钟) 小组代表上台提问:

1、对李清照,应掌握哪些重点的文学常识? 2、连线:

把作者与其相应的称号用线连接起来: 李清照 香山居士 白居易 六一居士 欧阳修 易安居士 (八)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谈所得,师补充(主要强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适度拓展,使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约1分钟)

(九)课堂作业:(约1分钟)

师:下面大家再次自由朗读本词,然后立即默写本词。 (十)板书设计

武陵春

李清照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

教学反思

本设计力求简明扼要,重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词”的意境,注重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仿写“词”要求似乎过高,但出于练笔也可以大胆尝试。如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席仿写,比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事先已经仿写的“词”的效果好。

附:

武陵春 匆匆

卢定军(下晚自习所感)

苦寒花香匆匆去来, 室长室员如盘虬卧龙。

万籁 “夜都”, 吮吸晨跑与琼浆仙露。

街灯远远,

映射着棵棵酣睡梦。 而灯下嶙峋闪烁, 善驻天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