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9a48729551810a6f424866b

谢景重的女儿嫁给王孝伯的儿子,两位亲家翁互相都很赞赏、敬重。谢景重任太傅司马道子的长史,被人家检举了孝王教伯就把谢请去做他的长史,并兼管晋陵郡。太傅跟孝伯早有嫌隙,不想让他拉走谢景重,又安排谢做咨议;表面上显示自己要罗致人才,实际上是用这种做法来离间他们两人。等到王孝伯起兵失败以后,有一次,太傅绕着住宅的围墙行散,一班僚属都在南门迎候参拜。当时大傅对谢景重说:“王宁谋反,听说是你给他出的主意。”谢景重听后毫无惧色,从容地收拢饬回答说:“乐彦辅有句话:‘难道会用五个儿子去换一个女儿。’”太傅认为他回答得好,便举起杯来劝他酒,并且说:“这当然很好!这当然很好!”

(101)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①。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作贼,如何?②”桓玄伏不得起③。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④。纷坛之议,裁之圣鉴⑤。”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注释】

①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曾出任义兴郡太守,不久离职,还京都。

②桓温:任大司马、大将军,公元371 年废晋帝为海西县公,并立司马道子的父亲为帝,就是简文帝。这就是下文说的“黜昏暗,登圣明”。桓温曾意欲篡夺,事未成就死了。这里说他欲作贼,就是说他要作乱,造反。桓温死后谥宣武。来:从来。也可能是“未”字之讹,指未年,晚年。

③伏:趴下。桓玄既因太傅直呼其父之名,加以大罪,羞愤难当,且怕太傅于醉中施以惩处,所以害怕得伏地下敢起。

④伊、霍:伊尹、霍光。伊尹是商汤时的宰相,助汤伐夏桀有功。汤死后,又辅佐其孙太甲。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佐昭帝,昭帝死,迎立宣帝。 ⑤圣鉴:帝王的鉴识,这里指太傅的鉴识。 【译文】

桓玄从义兴郡回到京部后,去谒见司马太傅。这时太傅已经喝醉了,在座的还有很多客人,太傅就问大家说:“桓温从来都想造反,怎么回事?”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来。谢景重当时任长史,拿起手板来回答说:”已故的宣武公废黜昏庸的人,扶助圣明君主登上帝位,功勋超过伊尹、霍光。至于那些乱纷纷的议论,只有靠太傅英明的鉴识来裁决了。”太傅说:“我知道!我知道!”随即举起酒杯说:“桓义兴,敬你一杯!”桓玄离开座位向太傅谢罪。 (102)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①。人谓王东亭曰②:“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纤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吁陌条畅,则一览而尽③;故纤徐委曲,若不可测④。” 【注释】

①“宣武”句: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 年),大司马桓温兼任扬州牧。他先移镇春谷县的赭圻,并在此地筑城,第二年又往东移镇姑孰。姑孰在建康以南,又叫南洲(州),参看第37 则注②。

②王东亭:王珣,字元琳,王导之孙。大司马桓温辟为主簿,累迁尚书左仆射,封东亭侯。下文丞相指王导。王东亭意在夸耀自己的祖父王导的街道设计巧于桓温。 ③阡陌(qiām?):田间小路,这里指街道。南北方向的叫阡,东西方向的叫陌。条畅:义直又长;畅通无阻。 ④纤馀委曲:曲折。 【译文】

桓温移镇南州,他规划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对东亭侯王珣说:“丞相当初筹划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时,没有现成图样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弯弯曲曲,和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些。”

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狭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畅通无阻,就会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弯抹角,就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

(103)桓玄诣殷荆州,殷在妾房昼眠,左右辞不之通。桓后言及此事,殷云:“初不眠。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①!” 【注释】

①贤贤易色:语出《论语·学而》。这句活有不同的理解,孔安国注《论语》以为“言以好色之心好贤人则善”。大意指尊重贤人,不重女色。 【译文】

桓玄去拜访荆州刺史殷仲堪,殷正在侍妾的房里睡午觉,手下的人谢绝给他通报。桓玄后来谈起这事,殷仲堪说:“我从来不睡午觉。如果有这样的事,岂不是把重贤之心变成重色了吗!”

(104)桓玄问羊孚:“何以共重吴声?”羊曰:“当以其妖而浮①。” 【注释】

①妖:娇美。浮:轻柔。 【译文】

桓玄问羊孚:“为什么都爱听吴地歌曲?”羊孚说:“自然是因为它又婉转动听又轻柔。”

(105)谢混问羊孚:“何以器举瑚琏①?”羊曰:“故当以为接神之器。” 【注释】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是相当尊贵的。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于说子贡是一个器皿、子贡问是什么器皿,孔子说是瑚琏。 【译文】

谢混问羊孚:“为什么说到器皿就要举出瑚琏?”羊孚说:“自然是因为它是迎神的器皿。” (106)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①。侍中殷仲文进曰②:“当由圣德渊重,厚地所以不能载。”时人善之。 【注释】 ①“桓玄”句: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 年)下诏讨伐桓玄,桓玄就举兵东下建康,总理朝政,杀会稽王司马道子。第二年桓玄称帝,国号楚,并改元水始,废晋安帝为平固王。公元404 年,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被杀。

②殷仲文:桓玄的姊夫,桓玄攻入京都后,殷便离开新安太守职,投奔桓玄,任咨议参军。桓玄将要篡位,派他总领诏命,以为侍中。 【译文】

桓玄篡位以后,他坐的床稍微陷下去一点,大臣们大惊失色。侍中殷仲文上前说:“这是由于皇上德行深厚,以致大地承受不起。”当时的人很赞赏这句话。 (107)桓玄既篡位,将改置直馆①,问左右:“虎贲中郎省应在何处②?”有人答曰:“无省。”当时殊件旨。问:“何以知无?”答曰:“潘岳《秋兴赋叙》曰:‘余兼虎贲中郎将,寓直散骑之省③。”玄咨嗟称善。 【注释】

①直馆:值班用的馆舍。

②省:官署名。虎贲中郎省是虎贲中即将的官署,虎贲中郎将是统领近卫军的将军。桓玄想恢复虎贲中郎将,不知是否应该当值,官署应置于何处,所以发问。

③散骑:官名,即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按:当时没有将校省,故寄宿在散骑省。

【译文】

桓玄篡位以后,想要另行设立值班官署,就问手下的人:“虎贲中郎省应该设置在哪里?”有人回答说:“没有这个省。”这个回答在当时特别违抗圣旨。桓玄问:“你怎么知道没有?”那个人回答说:“潘岳在《秋兴赋叙》里说过:‘我兼任虎贲中郎将,寄宿在散骑省值班。’”桓玄赞赏他说得好。 (108)谢灵运好戴曲柄笠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②?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③!” 【注释】

①谢灵运:晋宋时人,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也曾在会稽隐居了一段时间;喜欢遨游山水,以写山水诗著名。曲柄笠:一种帽子,“笠上有柄,由而后垂,绝似曲盖之形。” ②孔隐士:孔淳之,在上虞山隐居。希心:仰慕;倾心。高远:指德行高尚、志趣远大。曲盖:帝王、大官外出时的一种仪仗,盖如伞状,柄弯曲。孔淳之因为曲柄笠和曲盖相像,就借以讽刺谢灵运没有忘掉富贵。

③将不:恐怕,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畏影者:害怕自己影子的人。《庄子》有一个寓言: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想甩开它,就拼命逃跑,可是影子仍然跟着,结果气绝身死。谢灵运是说,只有畏影者心里才有个影子,如果不想到富贵,就不会怕富贵的影子,而孔隐士恐怕才是不能忘怀于富贵的。 【译文】

谢灵运喜欢戴曲柄笠,隐士孔淳之对他说:“你想仰慕德高志远的人,为什么不能抛开曲盖的形状?”谢灵运回答说:“恐怕是怕影子的人还不能忘记影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