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后作业含解析必修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后作业含解析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9fe620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2019·辽宁实验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自然选择对个体表现型的间接作用,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B.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C.若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都发生了改变 D.若乙物种是由甲物种进化来的,则两个物种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 A

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就是个体表现型,A错误;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指的是同一种生物,但可以生活在不同生活区域,形成不同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必须是同一物种,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中生殖隔离更是确认新物种与原物种的标志,D正确。

2.(2018·安徽宿州褚兰中学一模)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 C

解析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3.(2019·四川雅安中学月考)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机交配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基因库,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D错误。

4.(2019·牡丹江一中月考)某豌豆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自然状态下繁殖,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3∶2∶1

1

答案 D

解析 在亲代中,AA=1/4,Aa=1/2,aa=1/4;由于aa个体没有生育能力,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授粉。故1/3AA 和2/3Aa自交,得到(1/3+2/3×1/4)AA,(2/3×1/2)Aa,(2/3×1/4)aa,故下一代中AA∶Aa∶aa=3∶2∶1。

5.(2018·山东烟台二模)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 D

解析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pq+q=1,A正确;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假设该校共有200名学生,则男女生各100名,其中XY=200×3.5%=7人、XX=200×5%=10人,所以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7+10)÷(100×2+100)≈5.67%,B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通过长期进化,随着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最终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可见,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错误。

6.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细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的基因突变 C.细菌的定向变异决定细菌的进化方向 D.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 C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的基因突变,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本来存在着“耐药性”个体,使用抗生素后,不耐药的个体被杀死,耐药性个体能够生存并将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后代,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

7.(2018·宜宾调研)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利于被捕食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2

b

Bb2

2

答案 C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选择等,B错误;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被捕食种群的发展,C正确;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们的种群特征,D错误。

8.(2018·山东菏泽调研)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答案 D

解析 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基因型频率降低至20%。aa基因型频率升高至40%,D正确。

9.(2018·安徽宣城第二次调研)下列关于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C.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种昆虫,同一种昆虫其表现型不同,说明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基因型不同,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而不是种群,B错误;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属于同种生物,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

10.(2018·四川成都七中期中)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B.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基因就不会发生突变 C.自然界中即使没有突变发生,生物也会进化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答案 A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A正确;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物体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基因也会发生突变,B错误;突变包括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

3

频率发生变化,因此自然界中若没有突变发生,生物不会进化,C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果蝇常作为实验的材料,下列是关于果蝇的一系列问题,请回答:

(1)果蝇有灰身和黑身两种类型,其中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在对一个果蝇数量非常大的种群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BB的基因型频率为10%,Bb的基因型频率为20%,bb的基因型频率为70%。其中环境污染不利于灰身果蝇的生存,使得种群中灰身果蝇每年减少10%,黑身果蝇每年增加10%,在此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种群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AA、Aa和aa的果蝇分别占15%、55%、30%。若此时从其他种群中调来2000只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下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约是________。

(3)科学家在研究果蝇进化的过程中发现:某地有两种不同物种(物种1、物种2),在百万年之前,当地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所示),当基因A与B或C与D同时出现的时候会发生胚胎致死。

①丙地所有的果蝇可称为________。在某地进化阶段1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的特点。

②在某地进化阶段2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环境被淘汰 B.环境变化导致果蝇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导致胚胎致死的基因 D.某些类型果蝇的天敌大规模增加

答案 (1)表现型 不能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48% (3)①种群 不定向性 ②ACD

解析 (1)自然选择选择的是表现型,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不能根据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有没有进化。

(2)当果蝇由20000只增加到22000只时,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果蝇数量分别为5000、11000、6000,则A的基因频率=(5000×2+11000)/(22000×2)×100%≈48%。由题意可知,种群足够大,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没有突变,基因频率在下一代中不变,A仍为48%。

(3)①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丙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在某地进化阶段1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②环境对果蝇只起选择作用,并不能诱发果蝇基因的突变。

1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如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