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意向性-最新年精选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感知与意向性-最新年精选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20025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3

与深度是一组相互交织的概念,其性质相当于经纬坐标中的节点。

谢彦君曾以时间的漏损及空间的暂时性隔离两大特质来描述旅游世界的殊异性,进而剖析出旅游体验的实现路径:“场”的概念[17]。从意识谱的角度,这个看似借由“心境的跨越”完成的空间制造历程[23],更深层次的是展现出了一种意识系统的空间异造性:来自主位系统的意识谱(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与来自客位系统的意识谱(面对的新现象或新知识)在该次旅行经验中碰撞、融通,织构出一个关于眼前之物的新的解释场景(图3)。该场景是意识谱中解释节点的异变,联系着空间的两端,然而又与之不同。既保持着与过去的一致性,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新及变异。以古镇旅游为例,许多学者以为旅游者的出行是在寻找一种久违的乡愁。但是这种乡愁实际上是介于都市生活与怀旧想象之间的[56],并非所有地方都有机会成为故乡。同样的道理,同一个宣传口号也永远仅对部分的群体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作用其中的其实正是意识与意识谱的层度问题。 《生活世界的现象学》中,胡塞尔曾有这样一段话,笔者以为这是关于意识谱问题最好的注解:“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显现,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显现看做是现实的存在者。我们在相互的交往中早就觉察到了我们的存在有效性之间的差异。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认为存在许多世界。我们必然相信这个世界为同一个世界,尽管这同一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只是各种不同的显现着的事物”[57]。

4 问题的普遍化与延伸:一个来自旅游研究的探讨 从意识谱的角度,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体验是对某物的意识。这个结论里包含着三个命题:(1)意识的意向性乃是普遍意义上的体验领域的一个本质特性;(2)仅就“意识”这个词来说,我们对“体验”的理解,从根本上讲应当被视为是意识对意向对象的一种经验;(3)这种经验的层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体验质量的层次性。就现象学来讲,以上结论与分析确实存在其合理性,甚至就心理学的剖析来说亦是如此。然则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实证它的存在,确实又存在着难度。一个可视化的分析在此显得极为必要。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受访者对“雾霾”这一概念的形成主要是有赖于各信息媒介对PM2.5的宣传,其直观印象是空气的污浊与能见度的降低。在雾霾观念引入之前,居民印象的主要描述是雾气较重与空气污染,归因主要是工业排污与汽车尾气的增加。1985年PM2.5与PM10进入美国国家XX局的检测项目,2006年左右该概念引入中国且在学术圈内局部传播,2013年前后才成为网络热词。2015年,原央视记者柴静的记录片《穹顶之下》更是使雾霾严重的观念深入人心。相比于科学的理解,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与能见度的显著降低一直是居民描述雾霾天气的一个直观显现。就“意向性”这个词来说,居民对雾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自雾霾事实经雾霾观念向雾霾表现的认知回馈过程。该过程在一定限度上亦较为合理地揭示了意向性经验对

体验层次与体验质量的影响。

从科学上看,雾霾观念的现实形成实际是发生在事实与观念结合之后,典型的例子是附属小学的学生对雾霾概念有一个鲜明的把握,对雾霾事实却认识不深;与此相对,广场舞大妈对雾霾天气的认识更为直接,对雾霾概念的理解却显著滞后,其集中表现是概念、表现、事实三元配位的错位。从对雾霾的归因上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介于二者间的是受过高等教育或与现代科技接触较多的受访者,以高校师生最为典型。基于群组的分析显示,同时兼具对雾霾环境(含表现及成因等)与雾霾风险认知的个体及群体,在“雾霾环境对体验质量的影响”的检验上结构路径最为显著。

访谈显示,对悬浮物质(如扬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了解越为深刻的,对“霾”的危害就越警惕,这一群体在访校游客中最为集中。在检验中,这类群体将对空气质量、能见度的要求通过人际交往、户外出行、照片质量等因素提高到了另一高度,该数据从侧面也佐证了居民对雾霾天气的经历及对其深层概念的了解程度,在体验质量层次性的形成上确实有着显著效用;随对污染源及悬浮物了解的深入,对雾霾影响的负面评价就越为显著[50],以广场舞大妈与高校师生为对比,其认知经历了一个由“雾”向“霾”的显著漂变,在后者处甚至直接将雾霾天气与工业时代相关联,进而生发出了对美好环境的希冀。这一点从他们对PM2.5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大妈们将雾气较重归因于PM2.5,

认为生物质燃烧是细粒子物质的一个重要排放源,其突出意识是归因于农作物秸秆燃烧、燃煤烟尘、汽车尾气等来自媒体宣传的主观印象;大学生群体则是将PM2.5的产生同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类型等结合起来,对雾霾予以了全新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一群体中我们零星发现了“多环芳烃”“气溶胶”等词,在此基础上雾与霾的关系被建立起来。

在访校游客那里我们得到一个清晰的看法:霾日期间PM2.5的小时浓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周期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检验中该结论通过前期对雾霾风险的感知而直接作用到了游客对受访地的选择、出行时间的甄别、游憩项目的感知等要素,进而影响到了对旅游体验质量的反映。以受访者王先生(V17)的原话来说就是:早上雾气太重堵得慌,空气质量也不好,带着老人小孩出来很不方便;出过太阳就好多了,雾散了,交通也顺畅,带着老人小孩来学校里看看花、拍拍照、晒晒太阳,蛮好的;早上的话,心里堵得慌,尤其是阴雨天,总感觉空气里有些说不清的东西,听说是PM2.5的原因,连大人都觉得不舒服,更何况老人小孩了。受访者中有一刘女士(H4),是S大医学部的退休教师,王先生的疑惑在她那里变成了一种肯定,她细举了雾霾的几种成因及风险,且明确指出来自雾霾的风险是影响其出行行为和游憩行为的重要因素。与此相似的看法还有许多,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能否将雾霾风险正确归因于对雾霾的认识。这一区别直接反映到了对霾下体验质量强调程度的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对雾霾环境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