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意向性-最新年精选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感知与意向性-最新年精选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20025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3

知越为透彻,对风险的感知就越为强烈,相应地对霾下体验质量的强调及对每日雾霾状况的关注就越为鲜明。

试图认识出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事物是否是其本来是近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大倾向,意向性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意向性理论呼唤以意识把握存在,这个命题的原意并不是说意识就是存在,而是说一个事物的存在唯有先行地进入观测者的视域,才能最终展现为我们的世界。这句话拆解开来,包含着意向性理论的两大基石:其一,对事物的锚定;其二,对意识的充实。以“雾霾环境对体验质量的影响”为例,对雾霾环境的认知是对“雾霾”意义的一种充实,对雾霾风险的感知则是一种锚定,这种锚定有两种取向:一是锚定到“雾”,归因于雾气较重;二是锚定到“霾”,归因于细粒子悬浮。广场舞大妈对雾霾及其风险的了解不深,极大层次上是因为对霾认知的缺乏,她们仅是简单的在雾气较重的现实观察上结合自身经历与媒介宣传加入了空气有污染这个经验项目。高校师生的优势在于较多地接触到了现代知识,从霾的角度先行地了解到了PM2.5及细粒子悬浮对现代生活的危害。受访小学生介于二者之间,他们对雾霾的认识是从“雾霾”这个概念先行着手的,在了解雾霾有害之前,已经被少许地告知了“雾霾是有害的”。就测量上看,强调雾霾环境能对体验质量与出行习惯产生影响的以高校师生及同现代科技接触较多的受访者为中坚,广场舞大妈次之,中小学生是潜在中坚。就样本的社会学特征来看,我们有理由推测现代教育、

信息媒介、知识背景、对新概念的接受程度等在感知雾霾环境对体验质量的影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由此演推出的意向性理论的枝向量结构同样适用于一应涉及旅游体验及其层次性的研究。 就此而言,游客体验的分析实际上因为“意向性”观念的引入,极有可能导向于对游客既有生活经验的关注,进而在理解与表达的问题上同人文地理学所倡导的感知概念产生遥远的共鸣。这份共鸣或将有益于我们将对游客体验及居民感知的研究,由一般体验是意识对特定经验的捉取推向一种更为广阔的研究维度,继而在旅游分析中取得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5 总结与展望

近40年来,随旅游实践与影响的深入,现象学的方法及理论在解释与分析旅游现象上正逐渐受到青睐。作为解释体验内涵的一种早期尝试,本文在研究中引入了胡塞尔的“意向性”观念。该观念以“对某物的意识”为基础,将意识谱系的枝向量结构作为探究或解释体验产生的一个发端。就符号学与游客动机的角度,引入“意向性”理念对旅游认知进行解释,总体上保持了与Urry凝视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以雾霾环境对体验质量的影响为例,同一个物体或关系针对不同的观测主体显示出了不同层级的价值或意义,其可能的解释唯有两个:(1)同一现象在同等条件下显示出了不同的概念意义;(2)若干概念面间因个体的差异而以不同的方式被连接与表达。就意向性的角度,我们认为这是以意识谱系为基础的枝向量结构在链接上发生了变化,其中

部分节点缩减与放大产生了体验与经历的差别。“体验”的概念,在意向性理论中集中表现为“对某物的意识”。所谓之旅游体验,极大程度应当从意识谱系的网状结构中去探寻答案。具体分析究竟是何种意识能够进入旅游者的知觉范畴,这是意向性分析为游客体验研究所开启的分析路径。

放眼实际,近年来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带来了国内外游客体验研究的哲学热潮。从杨振之[20]与谢彦君[11]等所秉持的学术观点中可以看到,在未来的分析中,现象学的使用还将吸引更多的学者进入[7]。作为理论转化的第一阶,本研究引入了意识与意向性的观念,对一般体验体验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揭示。受行文框架的限制,研究并未对旅游体验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分。然而却指明了某种道路:在未来的分析中,将解释与理解纳入游客体验的解释范畴,在建立意识谱的枝向量结构的基础上,探索特定概念与特定现象间的表达关系,或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以上亦是本文未尽之内容。

致谢: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