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届化学选考复习专题精编:第30题化学反应原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浙江选考2019届化学选考复习专题精编:第30题化学反应原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26f7c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34

30.化学反应原理

1.(一)以四甲基氯化铵[(CH3)4NCl]水溶液为原料,通过电解法可以 制备四甲基氢氧化铵[(CH3)4NOH],装置如图1所示。 (1) 收集到(CH3)4NOH的区域是 (填a、b、c或d)。 (2) 写出电池总反应 。 (二)乙酸乙酯一般通过乙酸和乙醇酯化合成:

CH3COOH(l)+C2H5OH(l) CH3COOC2H5(l)+H2O(l) ΔH=- kJ·mol1 已知纯物质和相关恒沸混合物的常压沸点如下表: 纯物质 沸点/℃ 恒沸混合物(质量分数) 乙醇 乙酸乙酯+水 乙酸 乙酸乙酯+乙醇 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乙醇 +水 请完成:(1) 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沸点/℃ A.反应体系中硫酸有催化作用

B.因为化学方程式前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所以反应的ΔS等于零 C.因为反应的△H 接近于零,所以温度变化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大

D.因为反应前后都是液态物质,所以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 一定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若按化学方程式中乙酸和乙醇的化学计量数比例投料,则乙酸乙酯的平衡产率y= ;若乙酸和乙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 : 1,相应平衡体系中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请在图2中绘制x随n变化的示意图(计算时不计副反应)。

(3) 工业上多采用乙酸过量的方法,将合成塔中乙酸、乙醇和硫酸混合液加热至110℃左右发生酯化反应并回流,直到塔顶温度达到70~71℃,开始从塔顶出料。控制乙酸过量的作用有 。

(4) 近年,科学家研究了乙醇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新方法:

2C2H5OH(g)CH3COOC2H5(g)+2H2(g)

在常压下反应,冷凝收集,测得常温下液体收集物中主要产物的质量分数如图3所示。关于该方法,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反应温度不宜超过300℃

B.增大体系压强,有利于提高乙醇平衡转化率 C.在催化剂作用下,乙醛是反应历程中的中间产物

D.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减少乙醚、乙烯等副产物是工艺的关键 2.(一) 十氢萘是具有高储氢密度的氢能载体,经历“十氢萘(C10H18)→四氢

萘(C10H12)→萘(C10H8)”的脱氢过程释放氢气。已知: C10H18(l)C10H12(l)+3H2(g) △H1 ,C10H12(l)C10H8(l)+2H2(g) △H2

△H1>△H2>0;C10H18→C10H12的活化能为Ea1,C10H12→C10H8的活化能为Ea2,十氢萘的常压沸点为192℃;在192℃,液态十氢萘的脱氢反应的平衡转化率约为9%。请回答: (1) 有利于提高上述反应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 。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高温低压 D.低温高压

(2) 研究表明,将适量十氢萘置于恒容密闭反应器中,升高温度带来高压,该条件下也可显着释氢, 理由是 。 (3) 温度335℃,在恒容密闭反应器中进行高压液态十氢萘( mol)催化脱氢实验,

测得C10H12和C10H8的产率x1和x2(以物质的量分数计)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产率 x0.50.4●●●●●●●●x2(C10H8)0.3●●●(8,0.374)0.2●●0.10●(8,0.027)246810x1(C10H12)12图1时间/h1416

①在8 h时,反应体系内氢气的量为 mol(忽略其他副反应)。

②x1显着低于x2的原因是 。 ③在图2中绘制“C10H18→C10H12→C10H8”的“能量~反应过程”示意图。 ...

(二) 科学家发现,以H2O和N2为原料,熔融NaOH-KOH为电解质,纳米Fe2O3作催化剂,在250℃和常

压下可实现电化学合成氨。阴极区发生的变化可视为按两步进行,请补充完整。

电极反应式: 和2Fe+3H2O+N2=2NH3+Fe2O3。

3.以氧化铝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法可合成氮化铝(AlN);通过电解法可制取铝。电解铝时阳极产生的CO2可通过二氧化碳甲烷化再利用。请回答:(1) 已知:2Al2O3(s)= 4Al(g) +3O2(g) ΔH1=3351 kJ·molˉ1 2C(s)+O2(g)= 2CO(g) ΔH2=-221 kJ·molˉ1 2Al(g)+N2(g)= 2AlN(s) ΔH3=-318 kJ·molˉ1

碳热还原Al2O3合成AlN的总热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 。 (2) 在常压、Ru/TiO2催化下,CO2和H2混和气体(体积比1∶4,总物质的量a mol)进行反应,测得CO2转

化率、CH4和CO选择性随温度变化情况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CH4或CO的百分比)。

反应Ⅰ.CO2(g)+4H2(g)CH4(g)+2H2O(g) ΔH4,反应Ⅱ.CO2(g)+H2(g)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CO(g)+H2O(g) ΔH5

A.△H4小于零

B.温度可影响产物的选择性

C.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少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和H2的初始体积比改变为1∶3,可提高CO2平衡转化率 ② 350℃时,反应Ⅰ在t1时刻达到平衡,平衡时容

器体积为V L,该温度下反应Ⅰ的平衡常数为 (用a、V表示)

③ 350℃下CH4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画出400℃下0~t1时刻CH4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 据文献报道,CO2可以在碱性水溶液中电解生成甲烷,生成甲烷的电极反应式是 。 4.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 (1) 已知:900 K时,4HCl(g)+O2(g)2Cl2(g)+2H2O(g),反应自发。 ①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判断并说明理由 。

②900 K时,体积比为4 :l的HCl和O2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Cl的平衡转化率α(HCl)随压强(P)变化曲线如图。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到T K(假定反应历程不变),请画出压强在×l05~×105 Pa范围内,HCl的平衡转化率α(HCl) 随压强(P)变化曲线示意图。

(2) 已知:Cl2(g) + 2NaOH(aq) =NaCl(aq) + NaClO(aq) + H2O(l) △Hl = -102 kJ·molˉ1

3Cl2(g) + 6NaOH(aq) = 5NaCl(aq) + NaClO3(aq) + 3H2O(1) △H2 = -422 kJ·molˉ1

①写出在溶液中NaClO分解生成NaClO3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②用过量的冷NaOH溶液吸收氯气,制得NaClO溶液(不含NaClO3),此时ClOˉ的浓度为c0 mol·Lˉ1;加热时NaClO转化为NaClO3,测得t时刻溶液中ClOˉ浓度为ct mol·Lˉ1,写出该时刻溶液中Clˉ浓度的表达式;c(Clˉ)= mol·L-1 (用c0、ct表示)。

③有研究表明,生成NaClO3的反应分两步进行:I. 2ClOˉ = ClO2ˉ + Clˉ II. ClO2ˉ + ClOˉ = ClO3ˉ + Clˉ 常温下,反应II能快速进行,但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很难得到NaClO3,试用碰撞理论解释其原

因: 。 (3)电解NaClO3水溶液可制备NaClO4。在电解过程中由于阴极上吸附氢气,会使电解电压升高,电解效率下降。为抑制氢气的产生,可选择合适的物质(不引入杂质),写出该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 。

5.氨气及其相关产品是基本化工原料,在化工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以Fe为催化剂, mol氮气和 mol氢气在恒温、容积恒定为

1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氨气,20 min后达到平衡,氮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①在第25min时,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迅速增大至2 L并保持恒容,体系达到平衡时N2的总转化率为%。请画出从第25 min起H2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②该反应体系未达到平衡时,催化剂对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 (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2) ①N2H4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强还原性,可通过NH3和NaClO反应制得,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N2H4的水溶液呈弱碱性,室温下其电离常数K1≈×10-6,则 mol·L1 N2H4水溶液的pH等于 (忽略N2H4的二级电离和H2O的电离)。

③已知298K和101kPa条件下:N2(g) + 3H2(g)=2NH3(g) ΔH1, 2H2(g) + O2(g)=2H2O(l) ΔH2,

2H2(g) + O2(g)=2H2O(g) ΔH3, 4NH3(g) + O2(g)=2N2H4(l) + 2H2O(l) ΔH4

则N2H4(l)的标准燃烧热ΔH= 。

(3)科学家改进了NO2转化为HNO3的工艺(如虚框所示),在较高的操作压力下,提高N2O4/H2O的质量比和O2的用量,能制备出高浓度的硝酸。

实际操作中,应控制N2O4/H2O质量比高于,对此请给出合理解释

。 6.由某精矿石(MCO3·ZCO3)可以制备单质M,制备过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原料制备甲醇,取该矿石样品1.84g,高温灼烧至恒重,得到0.96g仅含两种金属氧化物的固体,其中m(M)︰m(Z)

=3︰5,请回答:(1) 该矿石的化学式为 。

(2) ①以该矿石灼烧后的固体产物为原料,真空高温条件下用单质硅还原,仅得到单质M和一种含氧酸盐

(只含Z、Si和O元素,且Z和S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单质M还可以通过电解熔融MCl2得到。不能用电解MCl2溶液的方法制备M的理由是 。 (3) 一定条件下,由CO2和H2制备甲醇的过程中含有下列反应:

CO(g)+H2O(g) △H1 反应1:CO2(g)+H2(g)

反应2:CO(g)+2H2(g)CH3OH(g) △H2 反应3:CO2(g)+3H2(g)CH3OH(g)+H2O(g) △H3 其对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K3,它们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则△H2 △H3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 。

(4) 在温度T1时,使体积比为3︰1的H2和CO2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

器内进行反应。T1温度下甲醇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不改变其他条件,假定t时刻迅速降温到T2,一段时间后体系重新达到平衡。试在图2中画出t时刻后甲醇浓度随时间变化至平衡的示意曲线。

7.(1) 氮化铝(AlN)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氧化物陶瓷材料,可在温度高于1500℃时,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得。实验研究认为,该碳热还原反应分两步进行:①Al2O3在碳的还原作用下生成铝的气态低价氧化物X(X中Al与O的质量比为 : 2);②在碳存在下,X与N2反应生成AlN。请回答:(1)X的化学式为 。

(2) 碳热还原制备氮化铝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l2O3(s) + 3C(s) + N2(g)2AlN(s) + 3CO(g) ①在温度、容积恒定的反应体系中,C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如下图曲线甲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a、b两点坐标可求得从a到b时间间隔内该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 B.c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化学反应在t时刻的瞬时速率 C.在不同时刻都存在关系:v (N2) = 3v (CO)

D.维持温度、容积不变,若减少N2的物质的量进行反应,曲线甲将转变为曲线乙

②该反应在高温下自发进行,则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物Al2O3的平衡转化率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理由是

。 ③一定温度下,在压强为p的反应体系中,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α,C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若温度 不变,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为0. 5p,则N2的平衡转化率将 α(填“<”、“=”或“>”),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浓度 。 A.小于 B.大于,小于c C.等于c D.大于c

(3) 在氮化铝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吸收产生的氨气,进一步通过酸碱滴定法可以测定氮化铝产品

中氮的含量。写出上述过程中氮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2016杭州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共同交存参加《巴黎协定》法律文书,展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雄心和决心。其中燃煤、汽车、工业尾气排放等途径产生的CO、NOx的有效消除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请根据题目提供信息回答相关问题。Ⅰ.已知:N2(g) + O2(g) = 2NO(g) ?H = + kJ·mol-1 2C(s) + O2(g) =2CO(g) ?H = kJ·mol-1 C(s) + O2(g) =CO2(g) ?H = kJ·mol-1 (1) 汽车尾气转化器中发生的反应为:2NO(g) + 2CO(g)N2(g) + 2CO2(g),此反应的?H = ;

(2) 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2(g),则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并说明理由: 。 Ⅱ.已知:用NH3催化还原NOx时包含以下反应。 反应①:4NH3(g) + 6NO(g)5N2(g) + 6H2O(l) ?H1 < 0 反应②:4NH3(g) + 6NO2(g)5N2(g) + 3O2(g) + 6H2O(l) ?H2 > 0 反应③:2NO(g) + O2(g)2NO2(g) ?H3 < 0

(3) 为探究温度及不同催化剂对反应①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下,保持其它初始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在相同时间内测得N2浓度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催化剂甲的作用下反应的平衡常数比催化剂乙时大

B.反应在N点达到平衡,此后N2浓度减小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平衡向左移动 C.M点后N2浓度减小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发生了副反应

D.M点后N2浓度减小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降低了 (4) 右图中虚线为反应③在使用催化剂条件下,起始O2、NO投料比和N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图。当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时,用实线画出不使用催化剂情况下,起始O2、NO投料比和N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示意图。

(5) 由NO2、O2、熔融盐NaNO3组成的燃料电池如下图所示,在使用过程中石墨Ⅰ电极反应生成一种氧化物Y,请写出石墨Ⅱ极的电极反应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