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2ffbfac8d376eeaeaa3124

一项专题活动或在一个知识内容中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案例4】

中国“自然资源”一课的教学目标的两种呈现方式 分解式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归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4.分析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图表,从中获得地理信息; 2.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特征; 3.学会读图分析我国调水的路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与习惯;

3.结合当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提出一、两条改进建议。 专题式目标: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联系实际说说两种资源对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性。 二、我国的土地资源

1.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举例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问题; 3.进一步增强“执行土地国策”的意识。 三、我国的水资源

1.利用地图读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2.说出我国缺水所带来的影响;

3.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国跨流域调水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4.分析调水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培养辩证思维品质。

以上两种写法的选择,没有明确规定,而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服从教案设计的整体思路与自己的教学风格而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叙写

“知识”与“技能”是同一维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如“能够通过阅读新疆地形图,了解“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布格局和新疆丰富的矿产资源;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有关的图表,总结新疆的气候特点”、“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青藏高原的位臵、范围、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理学习除了记忆以外,主要是意义建构的理解性学习。理解这一认知水平由七个亚类组成,分别是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

解释是指学生能够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征方式,如不同词语之间的转换、图表转换成语句或反之、数字转换成语句或反

之,等等。解释的替代说法可以是“转换”、“释义”、“表征”、“澄清”。

举例是指学习者能够举出与某一概念或原理相关的特定事例。必须指出的是,这个事例应该是教师讲解和教科书举例中没有提到过的新事例,这才属于理解的范畴,否则就成记忆了。

分类是指学习者能够识别某些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别的概念或原理。分类能够查明既适合具体事例又适合概念或原理的相关特征或范型。如果说举例是从一般概念或原理出发,要求学习者找到相应的具体事例,那么,“分类”则是从具体事例出发,要求学习者找到相应的概念或原理。分类的替换说法可以是“归类”或“包摄”。

总结是指学习者能够做出简短的陈述以代表已经呈现的信息或抽象出一般主题。总结同构建信息的表征方式有关。总结的替换说法可以是“概括”、“抽象”。

推断是指学生能够从已有的信息中得出结论或者在一组事例中发现范型。当学生能够从一组事例中发现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从而抽象出一个概念或原理时,就表明其能做出推断。推断过程涉及在一个整体情境中对各个事例做出比较、发现范型并创造出新的事例。

比较是指学生能够查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事件、概念、问题和情境之间的异同。比较包括了发现要素或范型之间的意义对应性。 说明是指学习者能够建构或运用因果模式。这一模式可以从正规的理论中推演,也可以依据经验或研究得出。一个完整的说明包括阐明某一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他们之间如何相互发生作用等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叙写

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是指在学习和研究科学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做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通常是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围绕“问题解决”来实现。例如:“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编辑,尝试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分析问题,并探讨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主要采用了表现性目标以及内部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太适合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不能同日而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叙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三种陈述方式。

第一种是“导向式”:比如“通过对中国水资源国情的了解,培养爱护与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就是常见的一种陈述方式。它能够引导教师朝着既定的教育目标指向作出努力,但问题是这样的目标指向一堂课是难以达成的,而且也是难以检测的。

第二种是“体验式”:它类似于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方式,如“通过观看录像,体验干旱区水资源之珍贵,并写一篇观后感”。“体验”是内在感受,而“写观后感”是外显行为。

第三种是“表现式”:用这种表述方法叙写的目标,对学生要达成的态度与行为具有明确的规约,有利于测定与评价。

【案例5】

关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的目标 ①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环保宣传工作; ②关注环境保护的新闻;

③对污染环境的各种行为表示不满。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叙写时,要从哪些具体的行为来判断目标是否达到,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选择有效的行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