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7647e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cb

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选修Ⅰ-1)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四、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1.成因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类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表现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

(2)变化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3.非地带性现象

成因: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微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点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微点3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典型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微点4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不是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完成的,而是整个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点5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唯一,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微点6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微点7 雪线与林线

(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

(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气温高、降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

微点8 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 的地区(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图解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