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8a7242b307e87101f696b6

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摘 要】冉阿让的爱,不受时空限制,是无止境的,源源不断的;他的爱,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赏赐,也不是不痛不痒的关怀,而是在侍候中的同甘共苦,并在侍候中成全对美和善的追求。“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这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爱能创造奇迹。 【关键词】冉阿让;温暖;善良;爱

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的序中指出十九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长篇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展开情节的,在这篇规模巨大的画卷中,雨果着重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和虚伪,提出了用“仁爱”改造社会。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便是善良、“仁爱”的化身。每个人都有爱,但是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一、《悲惨世界》梗概

冉阿让本是一个小城的修树枝工人,虽然自己生活困难,但他还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小孩,为了孩子吃饱,他去偷面包而被警察抓了判了五年苦役。他曾四次越狱,均失败,因而一连关了十九年。

经人指点,他来到米里艾主教家,受到热情款待。但当晚他就偷了主教一套银器,悄悄逃走,后被警察抓了回来,让他意外的是,主教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另外加送他一对银烛台,说:“我赎的是您的灵魂。”

冉阿让受到主教的感化,决心以仁爱待人。他改名马德兰,在海滨一个城市开了一家工厂,通过技术改革,他赚了大钱,成了富翁。他兴办福利事业,救济穷人,被选为市长。在他的工厂里有名女工叫芳汀,她出身贫苦,十五岁来到巴

黎,受骗失身后又遭遗弃。她生有一女,名叫珂赛特,寄养在酒店主德纳第家里。德纳第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人,他不断向芳汀要钱。在工厂里,芳汀因长舌妇的嫉妒和中伤,被工厂开除。她走投无路之下,先后卖掉了自己美丽的头发,洁白的牙齿,最后沦为妓女。她因打了一个侮辱她的花花公子而被捕。

冉阿让知道了芳汀的遭遇之后,协力搭救,终于使她得到释放,并答应抚养她的女儿。一次,冉阿让以惊人的臂力把压在割风老头身上的大车轮子扛起来,从而搭救了割风老头,这引起了沙威的注意。此时沙威正在追索冉阿让的下落。生活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危机也在慢慢靠近冉阿让。公安部门不知道如何打探到市长的情况,派沙威跟踪他并实施了逮捕,冉阿让再次成为阶下囚,被判终身苦役。再次服苦役的冉阿让,利用搭救一名海员机会跌入海中逃走,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尽管世界对他是这样的不公平,但他仍怀着救济世人的仁爱之心,在巴黎人民爆发了起义战争之后,他成为一名战地救护者,沙威和冉阿让再次相遇。但这次事实相反了,冉阿让要对沙威进行枪决,但冉阿让选择了宽恕,这为后来冉阿让的逃走创造了条件,沙威救了他并在失职的矛盾中自杀了。

故事讲到这里,雨果在用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直在不幸中努力追求自由,追求正义的年轻人形象,这个年轻人不幸生在这个悲惨世界中,遭遇着世间的不公,但他没有愤世嫉俗,没有报复社会,而是怀着仁爱善良的心去帮助穷苦大众。

二、冉阿让

冉阿让——《悲惨世界》中的中心人物,其典型性具有双重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被压迫、被损害、受尽苦难而反抗社会的典型;在精神领域,他是一个有着崇高人格和精神的道德家形象。他的悲惨命运使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心灵矛盾、人性复苏、道德升华三个发展阶段。

他因一块面包被判19年苦役。在监狱里他审判了自己,继而又审判了社会、

法律和上帝,由本质不坏而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出狱后他想要靠自己的劳动生活,然而社会堵塞了他一切的生路。这种不公平的处罚使他决心为恶,心里充满了“凶狠残暴的为害欲。”

他彪悍不驯的性格和对人类对社会的敌意使他偷了主教家的银器。被警察抓回后,主教解救了他。冉阿让被感化,道德复苏、弃恶从善。

此后,冉阿让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慷慨无私、完全利他。冉阿让是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具有现实性和传奇性、坚强有力而又感人心魄的人物形象。他非凡的品格,超人的机智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结晶。雨果用诸多文字描写了一个始终拥有爱的人的善和美,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善良。雨果在冉阿让的形象塑造上大力宣传了人道主义思想,即中国的佛爱世人理论和基督徒的博爱精神,这也是他的政治思想,他想通过博爱来改造世人。雨果塑造的冉阿让是他完美的政治梦,希望用这份爱去感化众人。

三、贯穿始终的爱

“在柏拉图的理解中,爱是一种激情,驱动人去追求自己想要占有的东西。因此,爱是人的生存动力,没有爱,人的生存就是死气沉沉。”冉阿让对任何人可以说是倾尽了他所有的爱,他也是靠着“爱”的信念,在黑暗悲惨的命运中顽强的生活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是他的生存动力。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但贯穿全文的却是爱——博爱,“人们常常使用‘爱’这个字来描述基督教的特点。由于‘爱’这个字指称父母对子女的那种血缘承续的纽带,指称男女之间那种言说不尽的缠绵之情,因此,‘爱’具有一种深蕴的力量。”爱让一切变得明媚,变得温暖。爱能战胜一切! (一) 对大众无私的爱

冉阿让给饥饿的人送面包,给受冻的人送衣物,他到处抛掷金钱让贫苦人尽

量过得好一点,他只努力挖掘慈悲心肠,他看到世界上有无尽的疾苦,只试图包扎别人的创伤,而不在乎自己的灾难困苦。当割风老头被压在大马车下无法动弹,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冉阿让冒着有可能被沙威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在他化名马德兰,被选为市长期间,他兴办福利事业,救济穷人,竭力搭救穷困女子——芳汀,并答应她抚养她的女儿。公安部门在阿拉斯抓到一个偷窃苹果的流浪汉,流浪汉长很像冉阿让,于是被当做冉阿让受到审判。冉阿让知道情况后,他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十九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却被别人冤枉的人。冉阿让为了兑现与芳汀的承诺——找到她的女儿,他不惜再一次越狱,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冉阿让做的种种爱心行为,让我深深的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一次次地铤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显示出水晶般的爱心!

虽然冉阿让一次次被命运捉弄,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伟大、再无私,在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还是显得有些孤立、单薄,但是,那种高尚,伟大的无私的灵魂和对整个世界的博爱却是谁也打不到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我们不能进行评估大小的。

虽然我们的爱没有冉阿让那样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平凡温暖的爱。还记得当我们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怀抱;当我们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我们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当我们骄傲自满时那严厉的皱眉??还记得那温暖的语言,友善的微笑,温暖的目光和轻柔的安抚??平凡的爱随处可见,世界需要我们的爱。 (二) 对珂赛特伟大的爱

女童珂赛特本身就是她母亲受玩弄的产物,因而一来到人世就置身在黑暗之中。在坏蛋德纳第夫妇手中,珂赛特五岁便成了仆人,被迫从事力所不能及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