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4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统编版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4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b7e460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f

拉力为F′1.则( )

A.a′=a,F′1=F1 C.a′<a,F′1=F1

B.a′>a,F′1=F1 D.a′>a,F′1>F1

解析:选B.当用力F水平向右拉小球时,以小球为研究对象, 竖直方向有F1cos θ=mg 水平方向有F-F1sin θ=ma,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F=(m+M)a, 解得a=gtan θ ①

mM②

当用力F′水平向左拉小车时,以球为研究对象, 竖直方向有F′1cos θ=mg 水平方向有F′1sin θ=ma′, 解得a′=gtan θ ④ ③

结合两种情况,由①③有F1=F′1;由②④并结合M>m有a′>a.故正确选项为B. 迁移2 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 2.

一个弹簧测力计放在水平地面上,Q为与轻弹簧上端连在一起的秤盘,P为一重物,已知P的质量M=10.5 kg,Q的质量m=1.5 kg,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k=8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图所示,现给P施加一个方向竖直向上的力F,使它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 s内,F为变力,0.2 s以后,F为恒力.求力F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取g=10 m/s)

解析:设开始时弹簧压缩量为x1,t=0.2 s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2,物体P的加速度为a,则有

2

kx1=(M+m)g kx2-mg=ma x1-x2=at2

(M+m)g由①式得x1==0.15 m,

1

2

① ② ③ ④

k由②③④式得a=6 m/s

2

F小=(M+m)a=72 N,F大=M(g+a)=168 N.

答案:168 N 72 N

迁移3 连接体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小车A,其质量为mA=2.0 kg,小车上放一个物体B,其质量为mB 5

=1.0 kg.如图甲所示,给B一个水平推力F,当F增大到稍大于3.0 N时,A、B开始相对滑动.如果撤去F,对A施加一水平推力F′,如图乙所示.要使A、B不相对滑动,求F′的最大值Fm′.

解析:根据题图甲所示,设A、B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m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B整体有F=(mA+mB)a,对A有fm=mAa,代入数据解得fm=2.0 N.

根据题图乙所示情况,设A、B刚开始滑动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mBa′,Fm′=(mA+mB)a′,

代入数据解得Fm′=6.0 N. 答案:6.0 N

1.隔离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或关联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需要求出系统内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整体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整体受到的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3.整体法、隔离法交替运用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4.“四种”典型临界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与拉紧的临界条件是:FT=0.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0时. 5.“四种”典型数学方法 (1)三角函数法;

(2)根据临界条件列不等式法; (3)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法; (4)极限法.

传送带问题的解题技巧[学生用书P50]

【题型解读】

1.模型特征 (1)水平传送带模型

项目 情景1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6

(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情景2 先减速再匀速 (2)v0v返回时速度为v,当v0

(3)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

(2)判断方法 ①水平传送带

v2

情景1 若≤l,物、带能共速;

2μg|v-v0|

情景2 若≤l,物、带能共速;

2μg2

2

v20

情景3 若≤l,物块能返回.

2μg②倾斜传送带

v2

情景1 若≤l,物、带能共速;

2av2

情景2 若≤l,物、带能共速;

2a若μ≥tan θ,物、带共速后匀速; 若μ

【典题例析】

(2018·四川成都模拟)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从A到B长度为L=10.25 m,传

7

送带以v0=10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m=0.5 kg的黑色煤块,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煤块在传送带上经过会留下黑色痕迹.已知sin 37°=0.6,g=10 m/s,求:

2

(1)煤块从A到B的时间;

(2)煤块从A到B的过程中传送带上形成痕迹的长度.

[审题指导] (1)煤块刚放上时,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计算加速度.

(2)判断煤块能否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若不能,煤块从A→B加速度不变,若能,则要进一步判断煤块能否相对传送带静止.

(3)达到相同速度后,若煤块不再滑动,则匀速运动到B点,形成的痕迹长度等于传送带和煤块对地的位移之差.煤块若相对传送带滑动,之后将以另一加速度运动到B点,形成的痕迹与上段留下的痕迹重合,最后结果取两次痕迹长者.

[解析] (1)煤块刚放上时,受到向下的摩擦力,如图甲,其加速度为a1=g(sin θ+μcos θ)=10 m/s,

2

v01

t1==1 s,x1=a1t21=5 m<L,

a12

即下滑5 m与传送带速度相等.

达到v0后,受到向上的摩擦力,由于μ<tan 37°,煤块仍将加速下滑,如图乙,a2=g(sin θ-μcos

θ)=2 m/s2,

x2=L-x1=5.25 m,

x2=v0t2+a2t22,得t2=0.5 s,

则煤块从A到B的时间为t=t1+t2=1.5 s.

1

2

甲 乙 12

(2)第一过程痕迹长Δx1=v0t1-a1t1=5 m,

2第二过程痕迹长Δx2=x2-v0t2=0.25 m, Δx1与Δx2部分重合, 故痕迹总长为5 m. [答案] (1)1.5 s (2)5 m

【迁移题组】

迁移1 水平传送带模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