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2)理综物理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2)理综物理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b33756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ca

-! 25.(20分)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37°=0.6)的山坡C,上面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0.375,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末,B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 (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 答案:(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3m/s2和1m/s2;(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为4s. 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1)对A、B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2)根据A、B的加速度的大小,利用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时间的大小. 解答:(1)在0~2s时间内,A和B的受力如图所示,其中f1、N1是A与B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f2、N2是B与C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方向如图所示.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 f1=μ1N1 f2=μ2N2 ① ③ N1=mgcosθ ② ④ ⑥ N2=N1+mgcosθ ⑤ ⑦ ⑨ ? ? 规定沿斜面向下为正,设A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f1=ma1 a1=3m/s2 mgsinθ+f1﹣f2=ma2 a2=1m/s2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式,并代入题给的条件得 ⑧ (2)在t1=2s时,设A和B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 v1=a1t1=6m/s a1′=6m/s2 v2=a2t1=2m/s a2′=﹣2m/s2 ⑩ t>t1时,设A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此时A与B之间摩擦力为零,同理可得 ? 即B做减速运动.设经过时间t2,B的速度减为零, 则有v2+a2′t2=0 s=此后B静止不动,A继续在B上滑动. 设再经过时间t3后A离开B,则有l﹣s=

联立⑩??式得:t2=1s =12m<27m 在t1+t2时间内,A相对于B运动的距离为 -! 可得t3=1s(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设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为t总,有:t总=t1+t2+t3=4s 点评:本题是对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综合的应用,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和受力的情况,根据运动学的公式来求解,本题的难度比较大.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物理选修3-3 (1).(5分)关于扩散现象,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 答案:ACD 考点:扩散现象. 分析: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扩散是由于分子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主要是由于密度差引起的.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解答:A、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所以扩散进行得越快,故A正确;B、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分子的迁移现象,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现象,故B错误;CD、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分子迁移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产生,扩散速度与温度和物质的种类有关,故CD正确;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故E错误.故选ACD. 点评: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 (2).(10分)如图,一粗细均匀的U形管竖直放置,A侧上端封闭,B侧上端与大气相通,下端开口处开关K关闭,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10.0cm,B侧水银面比A侧的高h=3.0cm.现将开关K打开,从U形管中放出部分水银,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时将开关K关闭.已知大气压强p0=75.0cmHg. (i)求放出部分水银后A侧空气柱的长度; (ii)此后再向B侧注入水银,使A、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求注

-! 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 答案:(i)放出部分水银后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12cm;(ii)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为13.2cm. 考点: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分析:(i)在同一段水银柱中,同一高度压强相等;先计算出A侧气体的初状态气压和末状态气压,然后根据玻意耳定律列式求解;(ii)两侧水银面等高后,根据玻意耳定律求解气体的体积;比较两个状态,结合几何关系得到第二次注入的水银柱的长度. 解答:(i)以cmHg为压强单位.设A侧空气柱长度l=10.0cm时压强为p,当两侧的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时,空气柱的长度为l1,压强为p1. 由玻意耳定律,有:pl=p1l1 ① ② 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p0+h 打开开关放出水银的过程中,B侧水银面处的压强始终为p0,而A侧水银面处的压强随空气柱长度的增加逐渐减小,B、A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也随着减小,直至B侧水银面低于A侧水银面h1为止,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1=p0﹣h1 联立①②③,并代入题目数据,有:l1=12cm 由玻意耳定律,有:pl=p1l1=p2l2 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2=p0 ⑥ ⑦ ⑧ ⑤ ③ ④ (ii)当A、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2,压强为P2,联立②⑤⑥式,并代入题目数据,有:l2=10.4cm 联立④⑦⑧式,并代入题目数据,有:△h=13.2cm 设注入水银在管内的长度为△h,依题意,有:△h=2(l1﹣l2)+h1 点评:本题中封闭气体经历两次等温过程,关键是找出初状态和末状态的气压和体积(长度)关系,然后根据玻意耳定律列式求解,不难. 34.物理选修3-4 (1).(5分)如图,一束光沿半径方向射向一块半圆柱形玻璃砖,在玻璃砖底面上的入射角为θ,经折射后射出a、b两束光线.则 A.在玻璃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 B.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小于b光的波长 C.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光的折射率 D.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θ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a首先消失 E.分别用a、b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答案:ABD 考点:光的折射定律.

-! 分析:根据折射定律公式n=据c=λf真空中波长大小;根据公式判断折射率大小,根据v=判断玻璃中的光速大小;根判断条纹间距大小. ,光线a的折射率大;再解答:AC、光线a的偏折程度大,根据折射定律公式n=c根据公式v=,光线a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故A正确,C错误;B、光线a的折射率大,n说明光线a的频率高,根据c=λf,光线a在真空中的波长较短,故B正确;D、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θ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a的折射角先达到90°,故先发生全反射,先消失,故D正确;E、光线a在真空中的波长较短,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分别用a、b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故E错误;故选AB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干涉,关键是记住几个公式:折射率定义公c式n=、光速公式v=、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基础题目. n (2).(10分)平衡位置位于原点O的波源发出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水平x轴传播,P、Q为x轴上的两个点(均位于x轴正向),P与O的距离为35cm,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已知波源自t=0时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振动,周期T=1s,振幅A=5cm.当波传到P点时,波源恰好处于波峰位置;此后再经过t=5s,平衡位置在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求: (i)P、Q间的距离; (ii)从t=0开始到平衡位置在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 答案:(i)P、Q间的距离为133cm;(ii)从t=0开始到平衡位置在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125cm. 考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横波的图象. 分析:(i)根据题意P与O的距离为35cm,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所以OP=,根据周期计算距离;(ii)根据周期计算时间的长短,根据振幅计算通过路程的大小. 解答:(i)由题意,O、P两点间的距离与波长λ之间满足OP=关系为v=①,波速v与波长的1②,在t=5s的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vt.由题意有vt=PQ+λ③ 式中,4PQ为P、Q间的距离.由①②③式和题给数据,得PQ=133cm. 5(ii)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运动的时间为t1=t+T,波源从平衡位置4开始运动,每经过1个T,波源运动的路程为4A.由题给的条件得t1=25×T,故t1时间内,波源运动的路程为s=25A=1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