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份试卷合集】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中考最新终极猜押化学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8份试卷合集】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中考最新终极猜押化学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b95fe72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01

则图像起点位置错误;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4.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它们具有如图所示关系.“﹣”表示连接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若甲是HCl,则丁可能是CaCl2

B.若甲是HCl,则乙和丙中可能有一个为碱 C.若甲是Ca(OH)2,则丁可能是NaOH D.若甲是Ca(OH)2,则乙和丙中至少有一个为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若甲是HCl,则丁可能是CaCl2,乙、丙是碳酸钠、碳酸钾,盐酸会转化成氯化钙,盐酸会与碳酸钠、碳酸钾反应,碳酸钠、碳酸钾会与氯化钙反应,故A正确;B、若甲是HCl,则乙和丙中可能有一个为碱,丁可能是氯化铜,所以乙、丙中有一个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铜反应,故B正确;C、若甲是Ca(OH)2,则丁可能是NaOH,甲是Ca(OH)2,乙是CO2,丙是CuSO4,丁是NaOH,故C正确;D、若甲是Ca(OH)2,丁可能是氢氧化钠,乙和丙中至少有一个可能为酸,故D错误.故选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5.几年前,在建造东湖中学城时,使用的材料中其中属于复合材料是 A.小广场上大理石台阶 B.过道中金属护栏 C.座椅中的塑料 D.钢筋混凝土墙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大理石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金属护栏是用金属或合金制成,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D、钢筋混凝土是用钢筋、水泥、沙子等制成,属于复合材料,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现象或过程中,利用的是物质化学性质或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A.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B.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利用硝酸铵和水混合后摇动制冷 C.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是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利用硝酸铵和水混合后摇动制冷是物质溶于水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7.KCl是一种常用的钾肥,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溶解度/g 0 1. 6 20 2.0 3 3.0 60 4.5 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20℃时,100 g KCl饱和溶液中含KCI 2.0 g C.3℃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D.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KCl饱和溶液中只是不能再溶解KCl,但却可以溶解其他物质,错误,B、根据表中数据,20℃时,KCl的溶解度为2g,即在20℃时,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KCl质量为2g,故应说12 g KCl饱和溶液中含KCl2 g,错误,C、根据表中数据,3℃时,KCl的溶解度为3g,故KCl饱和溶液的100%=28.6%,错误,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KCI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质量分数=3g/13g×

将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正确,故选D

考点:饱和溶液,溶解度的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8.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蒸馏水

B.将一张pH试纸撕成两张测两种溶液pH

C.蒸发食盐溶液

D. 量取9.5mL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制取蒸馏水时,为增强冷凝效果,下端管口是进水管,上端管口是出水管,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可将一张pH试纸撕成两张测两种溶液pH,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D、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9.5mL的液体,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5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9.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C.氨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

B.燃烧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A、图示中实验的实验现象为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正确;

B、图示中实验,乒乓球碎片、滤纸碎片均是可燃物、均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正确;

C、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错误。 故选D。

10.谚语“雷雨发庄稼”是指:空气中的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肥。下列属于氮肥的是 A.CO(NH2)2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正确; B、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C、磷酸钙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注意常见化肥的分类。

B.KCl

C.Ca3(PO4)2

D.K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