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b9892c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a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预想】

这几首诗词,在教学中还是准备分首品读,我想在教学这几首诗词的时候,从诵读入手,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实施过程】

(一)观沧海(曹操)

一、朗读:领读——自读——听读——自读。

二、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当时正处于自己事业的高峰期间,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和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三、译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景色。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是多么浩荡,海中的小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葱葱郁郁,各种花草长势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萧瑟的秋风中,涌起汹涌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地运转,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灿烂,也好像是从大海有胸怀里产生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用歌声来抒发我的志向。

四、引导:诗人是在什么地方观看沧海的?从哪一句看出来的?(东临碣石)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海面浩淼,水波澹澹,山岛上树木繁藏,百草丰美。还看到了萧瑟的秋风中,汹涌起伏着无尽的波澜。)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的伟大抱负与博大的胸怀了吗?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日月之行,如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诗的最后一句与全文有关系吗?(没有,这是唱歌的时候加上去的,与正文的内容没有关系。)那么依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不可以把这首诗分层呢?(分为三层,最后一句不算。)

五、用想字形法背诵这首诗歌。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朗读:领读——自读——听读——自读。 二、译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我要去的旅途在青山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与堤岸相平两岸显得宽阔,江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结束之前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好的家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归的大雁啊请为我氢它捎到洛阳。 三、引导:作者要到去向新的旅程,他用的是什么工具?(乘船)在他面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比,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作者行船将走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临晨,年底。)这时候本来是人们团圆的时候啊,可是他却在外面漂泊,你想一想作者此时内心会想什么呢?(思乡,思家)哪一句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见作者是非常想念远在天边的家乡的。)

四、用想字形法背诵这首诗。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一、朗读:领读——自读——听读——自读。 二、译读: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水面刚好与堤岸相平浮云低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来的黄莺争抢着向阳的树栖息,是哪家新飞回的燕子在忙着衔泥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色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嫩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总也走不够的是我最爱的湖东美景,其中最富诗意的还是绿杨浓阴中的白沙堤。

二、引导:作者观看钱塘湖的地点在哪里?(孤山寺北面贾亭的西面)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呢?(湖水才同堤面相平而且白云重重叠叠。几棵树上的莺在争抢向阳的树,还有燕子在啄泥。路边的野花把人眼睛都迷住了,地里刚长出的小草刚刚盖住马蹄。)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西湖早春的风光)作者喜欢看这里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行不足)

三、用想字形法背诵这首诗。

(四)西江月(辛弃疾)

一、讲解:这是一首词,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到91字之间为中调。这首词只有50字,所以叫小令。辛弃疾是南宁波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好懂。

二、朗读:领读——自读——听读——自读。 三、译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升起惊动了树枝上的鸟鹊,半夜的凉风送来了蝉的鸣叫。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在稻花的香气里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听得见青蛙的叫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山前忽然洒落起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以前的客舍原来就在社林边,转过弯就在那溪边出现了。 四、引导: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暗鸣可知,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指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从下句,他是着急的,因这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时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下面,请同学们创造性地表态下片的内容。(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