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猜题卷(一)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7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猜题卷(一)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c0d90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b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对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中国对虾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在松软沉积物海底、水温10。C以上的水域,是长距离洄游、经济价值高的一年生大型虾类,在“渤海沿海一黄海南部深水区”之间洄游。洄游对虾在渤海沿海产卵繁殖,黄河三角洲沿海幼虾成活率高。20世纪80年代渤海对虾资源几乎衰竭,90年代随着人工繁育虾苗放流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虾产量有明显的增加。下图示意渤海西南部及黄河三角洲地区。

(1)分析黄河三角洲沿海水域适宜幼虾生长的条件。

(2)说出黄河三角洲沿海中国对虾向黄海南部深海区迁移的季节并简述其原因。 (3)简述渤海中国对虾资源减少的原因,并说出促进渤海中国对虾发展的措施。

【答案】(l)河流人海口附近,河流携带大量无机盐注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三角洲海域海底平坦,海水浅,光照好,水温适宜;软泥沉积有利于对虾的柄息与自身保护。

(2)迁移季节:秋冬季节。 原因:渤海比黄海纬度高,秋冬季节,海水温度降低;黄海纬度低,深海受气温影响小,水温较高;渤海沿海水域大陆性强,水温降温快,多吹偏北风,使高纬冷水南下加剧渤海水温降低。

(3)减少的原因:对虾消费量增加,市场需求量增大;过渡捕捞使对虾自然繁育量减少;沿海石油等开发,工业、农业发展,对海水污染加剧等。

措施:夏季休渔,合理捕捞;人工繁育虾苗并放流;污水达标排放,保护海洋环境;建立高效生态保护区。 【解析】试题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

- 5 -

(1)根据材料,对虾喜欢温暖、细沙、浮游生物、海域等条件。黄河三角洲沿海水域,有大量河流注入,盐类多,饵料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三角洲海域海底平坦,海水浅,光照好,水温适宜;软泥沉积有利于对虾的栖息与自身保护。

(2)对虾喜欢温暖的水域。秋冬季节对虾向黄海迁移是因为趋向于温暖区。渤海与黄海相比,热量少,气温低;且渤海更靠近大陆,大陆性强,水温降温快且因位置更靠北,多吹偏北风,使高纬冷水南下加剧渤海水温降低。黄海纬度低,水温高。

(3)渤海对虾减少是因为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双重影响造成的。为促进对虾业发展,一方面夏季休渔,合理捕捞;人工繁育虾苗并放流;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水污染,污水达标排放,保护海洋环境。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1)黄河三角洲沿海水域适宜幼虾生长的条件,可以从热量、光照、地形、生物等方面回答。

(2)首先说出黄河三角洲沿海中国对虾向黄海南部深海区迁移的季节,然后从水温等方面回答原因。 (3)渤海中国对虾资源减少的原因,可以从市场需求、污染等方面回答,防治措施可以从合理捕捞、污水达标排放、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回答。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细作用能使液体在毛细管内沿管壁向上运动到一定高度。当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时,地下水可沿着土壤中的毛细管上升到地面附近。自然界中的铜元素存在于多种化合物,有的化合物如硫酸铜等可溶于水。原生铜矿的形成多与岩浆活动有关。纳米比亚是世界重要的产铜国,矿亚、渔业、畜牧业为传统支柱产业。M地为深水良港,一度成为重要的铜矿出口港。下图示意纳米比亚主要矿产分布及P地地下含铜量变化。

(1)指出P地地表附近含铜量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简析M港成为重要铜矿出口港的原因。 (3)你是否赞同纳米比亚修建炼铜厂?请说明理由。

- 6 -

【答案】(1)特点:地表附近含铜量大(高)。 形成过程:岩浆活动形成原生铜矿,原生铜矿与地下水接触,导致部分铜矿溶解于水中,纳米比亚气候干旱,地表蒸发旺盛,在毛细作用下,含铜溶液到达地表附近,溶液中的水蒸发后,铜在地表附近不断(结晶)富集。

(2)铜矿车富,但经济落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消耗少);国际市场广阔;M港是深水良港,便于大型船只停泊;铜矿产地有铁路与港口相连,交通便利。

(3)赞同。理由: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铀矿丰富,可建核电站提供电能。

不赞同。理由:经济落后,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和技术;常规能源缺乏,缺少炼铜所需的电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试题分析:(1)仔细阅读P地地下含铜量变化曲线图可知,随着距地表越近,P地地下含铜量升高,所以P地地表附近含铜量大。由右图可知P地地下50米左右有岩浆活动形成原生铜矿,原生铜矿与地下水接触,导致部分铜矿溶解于水中;根据右图结合材料可知,纳米比亚地处非洲大陆西岸,在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地表蒸发旺盛,在毛细作用下,含铜溶液到达地表附近;溶液中的水蒸发后,铜在地表附近不断结晶、富集,所以P地地表附近含铜量大。

(2)由图可知纳米比亚铜矿资源丰富,由于该国经济较为落后,国内市场狭小、消耗少;而国际市场对铜矿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由材料可知M港是深水良港,便于大型船只停泊;图中显示铜矿产地有铁路与港口相连,交通便利,所以M港成为重要铜矿出口港。

(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纳米比亚铜矿资源丰富,修建炼铜厂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由于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而图中显示该国铀矿丰富,可建核电站,为铜厂提供充足的电能,所以赞同纳米比亚修建炼铜厂。 建设铜厂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人才等;纳米比亚经济落后,缺少资金、人才和技术;而且该国常规能源缺乏,缺少炼铜所需的电能;该国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修建炼铜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以不赞同纳米比亚修建炼铜厂。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交通运输、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4.

下图示意的是某旅游景区的文化园平面图。

- 7 -

指出该文化园的特点并说明设置在旅游景区的主要作用。 【答案】特点:结构紧凑;服务功能齐全。

主要作用:体现景区内的活动组合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休闲、娱乐);增加游客的文化熏陶与艺术享受。

【解析】阅读地图,可以看出文化区中各功能比较齐全,相互靠近,结构比较紧凑。从各功能区可以看出,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休闲、娱乐、购物等,同时也能受文化熏陶和艺术享受。 15.

华北平原多年来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是严重的高氟水地区。而高氟水会造成氟斑牙等各种疾病,其形成受到背景岩石、气候、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氟含量与岩石氟含量的相关关系图。

分析华北地区高氟水的成因,并给出两种减轻高氟水危害的措施。

【答案】成因:水资源不足,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深层地下水埋藏深,更新慢,与含氟岩石接触时间长;地下岩石含氟量高。

措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氟;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 【解析】试题分析: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