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1f966c10a6f524cdbf856f

http://www.worldbank.org/content/dam/Worldbank/document/EAP/China/urban-china-overview-cn.pdf。

(24)费孝通等:《小城镇大问题——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论文选》第1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王颖:《城市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

(25)张晓鸣:《全国房价出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温和上涨,二线城市有所松动》,《文汇报》2014年4月16日。

(26)鲍丹:《年轻人逃离一线城市:外地人生存环境愈发严峻》,《人民日报》2010年7月29日。

(27)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载《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1-442页。

(28)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9)需要说明的是,数据总是苍白的,具体分析这些职业声望背后的职业可以发现,在城市中占比例最大的职业声望群体(分值为43)的具体职业主要是“营业人员”、“推销展销人员”等商业服务业人员。在我国的社会现实中,显然很难将这些职业一概视为“中产阶层”,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虽然相对于农村地区较为现代,但仍然远远未达到国外中产社会的水平。 (30)为了便于汇总比较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将职业声望区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职业下层”(职业声望分值在40分及以下)、“职

业中层”(职业声望分值在41到60分)、“职业上层”(职业声望分值在60分以上)。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分层并不能简单对应于我们常说的“中等阶层”或“底层”,事实上这里的“职业中层”所从事的职业除了前文提到的“营业人员”、“推销展销人员”以外,最主要的典型职业是“裁剪、缝纫人员”、“鞋帽制作人员”和“行政业务人员”。很显然这些职业也都不能简单归类为中产阶层。而从全国层面来看,专业技术人员等公认的“白领阶层”比例是较小的,区分的意义并不明显。考虑到我国总体上仍处于转型发展阶段,我们认为这样的群体划分,有利于反映和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体的现实状况。

(31)李强:《主动城镇化与被动城镇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2)张艳玲:《韩俊:八成农民工不愿土地换户口》,http://china.caixin.com/2011-07-08/100277323.html。 (33)陈星月:《农村家庭金融调查:农地闲置率15%》,http://www.ennweekly.com/2014/0426/13255.html。

(34)关于“城市规模”,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但这部法律已于2008年废止,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并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2010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提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原有的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为此,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300万的为大城市,300—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本研究的“城市规模”划分即以此为准。2014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关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分类基本也符合这一标准。各个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数据依据各省市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整理汇总,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地区代码进行匹配。

(35)王昊:《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实证分析》,载李强主编《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6)The Economics Intelligence Group, \the Regional Reality,\

http://www.eiu.com/public/topical_report.aspx?campaignid=ChinaUrbanDreams.

(37)王昊:《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实证分析》,载李强主编《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8)Merton, Robert K, \Sociological Review, No.3, 1938.

(39)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学术界》2004年第4期。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263页。

(41)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谢宇:《认识中国的不平等》,《社会》2010年第3期。

(42)Carol Graham &Soumya Chattopadhyay, \Protest and Frustration with Lack of Social Mobility,\2014-3-7,

http://www.brookings.edu/blogs/social-mobility-memos/posts/2014/03/07-frustrated-achievers-mobility-attitudes-public-protest-graham. (43)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44)Yang, D. T. and F. Ca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Rural-Urban Divid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form, Working Paper 62,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5)汪苏:《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警惕新城变鬼城》,

http://china.caixin.com/2014-04-21/100668044.html,财新网,201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