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温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636130a26925c52dc5bf2f

(6)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

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津枯竭。同是,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 3、紫舌

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 (1)焦紫起刺(杨梅舌):

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

(2)紫晦而干(猪肝舌):

其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示预后不良。

(3) 紫而瘀暗,扪之潮湿: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多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瘀血的病人。

此外,舌色淡紫而青滑为阴寒之证,有恶寒、肢冷、脉微等一列虚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

总之,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焦紫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为兼瘀血,属实证。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至于紫而青滑多属虚寒,温病中较少见。 (三)辨形态

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2、舌体短缩:

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3、舌卷囊缩: 4、舌体痿软:

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颤:

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7、舌斜:

7、舌体胀大(肿胀):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 二、验齿

验齿亦属温病诊断方法之一。叶天士说:“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由于温热病最易耗伤胃津,劫烁肾液,所以验齿对于判断热邪之轻重,津液之存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轻重。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润。

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预后不良的征象。 (二)齿缝流血

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者属虚。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病属虚。 (三)齿垢

齿根部面上积有垢浊。

1、齿焦有垢 :热盛伤津,津气未衰。 2、齿焦无垢:肾水枯,胃液竭,病危重。

3、垢如灰膏:胃肾两虚,津气耗竭,湿浊内盛

第四章2

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辨常见症状、辨斑疹白 、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等。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的变化,能了解卫气分的病变;察舌质的变化,能了解营血分的病变。又如根据头面肿胀,或肌肤丹痧等特殊征象的辨别,能确立大头瘟或烂喉痧的诊断。治疗的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辨证是否准确,因此掌握温病的常用诊断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辨常见症状

温邪入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出现各种临床证候。温病有别于内科杂病,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其病因、病机。——临床意义 一、发热

西医:人体温度高于正常。一般说,凡口腔温度超过37.2℃, 腋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门温度超过37.7℃者,即属发热。

中医:发热的感觉,是人体的一种自觉症状。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 鉴别: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由邪正交争引起,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寒战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变化,病程相对较短。

温病发热与伤寒发热均为外感热病的发热,但伤寒发热系外感风寒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

一般规律: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言,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阴液已有耗伤,虚实错杂,以邪实为主(实热);但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多属虚证发热,后期有余邪未尽者,阴液已耗,为虚多邪少之证,多属虚证发热。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别病邪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机之进退。 ——辨发热的意义

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在温病中, 见于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者,为邪在肺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证与伤寒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寒。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另有表现为寒热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

象,其寒热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

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

但如潮热伴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

如见午后低热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红而光,脉细数者,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身热不扬亦可表现为下午热势稍盛,并伴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持续不退,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如兼见口渴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伤,虚热内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但欲寐,舌质枯萎者,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证。 二、汗出异常

生理 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气温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疏泄,故常有汗,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故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泽肌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

病理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现汗出之异常。 意义: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无汗

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闭塞腠理所致。

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时有汗出

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且为局部出汗。一般表现为高热时出汗,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病。

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中风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风兼有恶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湿热郁蒸则有湿热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和病机各不相同。正如吴鞠通所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热”。 大汗

指全身大量汗出。温病过程中每可见大汗,如伴有壮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阳明气分热炽,蒸腾内外,迫津外泄所致;上述证候如兼见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等症状,为热盛阳明而兼有气阴不足。如表现为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并见气短神疲,甚则喘喝欲脱,唇干齿燥,舌红无津,脉散大等症状,为津气外脱的亡阴征象。如表现为冷汗淋漓不止,并见肤冷肢厥,面色苍白或青惨,神气衰竭,语声低微,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状,为气脱亡阳征

象。

战汗(名解)

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在战汗欲作时,常可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兆。

机理:为邪气留连气分,正盛邪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战汗透邪)之征象。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病情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为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此为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三、口渴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多,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津液输布失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 口渴欲饮

多为热盛伤津的表现。

如在温病初起,病邪在表,津伤不甚,所以口渴较轻,饮水亦不多;伴见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特别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而喜凉饮,常伴见高热大汗,舌红苔黄,脉洪大等。

在温病后期,肺胃阴伤可见口干渴,伴低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口渴不欲饮

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但在温病夹痰饮时,亦可见口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郁不化的病证不同。 口苦而渴

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盛之证,同时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等症状。 四、神志异常

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热侵扰心、营(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由于病邪性质有殊,侵扰途径不同,神志异常有多种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自有差别,故应结合有关证候,注意鉴别。

神昏谵语

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

如见心烦不安,时有谵语,而身热夜甚,或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者,为营热扰心所致;

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

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喉间痰鸣,舌纯绛鲜泽者,脉细滑数,为热陷心包(痰热蒙闭心包),扰乱神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