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70271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d

教师活动 通过视力检查引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几个同学辨认视力表,同时引导学生就人的眼睛看物体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后提问,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 教师对问题和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的发言,并及时将问题和猜想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和分析,提出该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人眼如何看到物体?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等等。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 既是集中思维,又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该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个人猜想、记录。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 观察、思考,并将自己的气氛,并让学生明白物理与人激发学生自己去问题记录在《探究报告》上。 体紧密相关,弄明白自己身体的问题。 人眼如何看到物体? 出示眼球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联想凸透镜成像,体会眼睛看物体的原理,即类似 观察、思考、回忆、联想、 实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于照相机成像原理,并要求学体会。 核心环节。 生进行实验,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首先要让学生对人眼看物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讲其他的问题。 实验一:利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烛焰的 像,并将眼睛看物体与该实验进行类比: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凸透镜放在光具座80 cm处,以下每次实验凸透镜位置都不变。) 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请全班学生都看视力表上某个大家都看得清楚的”E“字,教师也可请一位同学分别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观察、思考,讨论、争辩。 为学生理解近、远视眼作铺垫。 实验二:改变物体的远近,研究透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位置是改变的。 进而提问:在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距离透镜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都在光屏上,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有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才行。)由此引入眼睛晶状体的焦距调节问题。 实验三:利用所给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研究透镜焦距与 加深认识,感性认识是理透镜扁凸的关系(手摸与观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 察):透镜扁平,焦距长,折性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光能力弱;透镜突凸,焦距短,折光能力强。 思考,讨论、争辩。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类比、理解、记录。 该实验上一节做过,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该实验上一节做过,目的是引入思考。 小组复习、实验、记录。 不断创设信息交流的机会,进行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才能显现出真理来。 教师活动 实验四:利用水透镜,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以帮助学生理解。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中图5.4-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白: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 归纳、认识、分析、发言。 厚,焦距变小;观察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平薄,焦距变大。这是晶状体和睫状体共同所起的调节作用形成的。 实验五:利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验证眼睛调焦问题:当f=10 cm,u=21 cm时,调节光屏,烛焰成清晰的像在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光屏上。在透镜和光屏位置不记录。 变的情况下,f=15 cm,调节u(大约70 cm),仍能成像在光屏上。 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在明白了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方法,加深学生理解。 实验六:近视眼矫正的实验验证: 当f=10 cm(当作正常眼),u=70 cm时,调节光屏,烛焰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f=5 cm的凸透镜(当作近视眼),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 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方法,并与近视眼进行类比,加深学生理解。 实验七:远视眼矫正的实验验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 设计意图 感受、经历调焦。 统一认识。 实验验证、认同。 培养自学能力也是我们在有条件的情况 自学、思考、理解、体会。 的教学目标,下,可多让学生自学。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实验验证、感受。 证。 当f=10 cm(当作正常眼),u=25 cm时 ,调节光屏,烛焰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f=15 cm的凸透镜(当作远视眼),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再插上一凸透镜(f=5 cm),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实验验证、感受。 根据教学情况具体考虑,若时间不够,该实验可不做。

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思考、理解、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