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70271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d

教师活动 问题讨论: 教师事先将这些问题输在电脑里,到时放映出来。 ①有两个同学都是近视眼,甲视力0.4,乙视力0.8,他俩眼睛的晶状体有什么不同?他们要矫正视力,戴的近视眼镜有什么不同?眼镜度数谁高?度数高说明什么? ②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近视? ③学了本节后,你认为做眼保健操是如何起到预防作用的? ④学生开始上课时提出的其他问题。诸如:同一物体远近不同在眼中成像的大小问题等等。 ⑤人类有许多东西是仿照动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来的(即仿生学)。据了解,利用眼睛的调焦特性,人们制造出调焦照相机和摄像机,请你谈谈它们的优点。 ⑥现在医学上可以采取激光的方法医治近视眼,你猜猜这种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是做什么?你觉得还有没有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⑦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有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方要求学生用的书籍、资料、练习本不再用白色纸张, 小组交流讨论,举手发而是用特定的淡黄色纸张,请言。 你谈谈你的感觉,并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小组交流讨论,不给定论,留 可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具 下思维的空间。 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思维,联想创新。 了解社会,关注自己。 学生做操: 用录音机播放眼保健操音乐曲,指导学生做眼保健操。 布置作业: 见课后作业,将课堂作业写在作业本上。

体安排讨论的问题,讨论不完的留到课后完成。 学生做操,同时回顾与思考该节知识。 主要针对学生平时做操不认真,让他们真正感受一下。 学生缺乏文字表达题的训练,故加强练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猜想 二、实验研究:

1.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处物体的原理: 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戴凹透镜。 4.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戴凸透镜。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学会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教师:显微镜、望远镜各两个(其中一个是剖开的)。 学生:三人一小组、几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一片树叶、每组显微镜和望远镜各一个(暂放在实验台中)。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新课导入 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要想看清楚遥远其他星球上的物体,可以怎样做? 新课教学 一、影响视角的因素: ①编一个与视角有关的、富有童趣的、能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故事。 ②请问同学们,老鹰真会变大吗?那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觉呢?是什么东西在作怪? ③原因是视角在作怪。视角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成的角,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归纳:要想看清物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二、显微镜 引入: ①想看清蚂蚁的脚,怎么办? ②想看清树叶的细胞,怎么办? 分析: 学生活动 与老师一起回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会回答可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设计意图 一方面加深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为本节讲授两镜原理作铺垫。 学生从生活中的经历可以回答,但学生是只知其然,可能还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从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从增大视角的方面去考虑。 引导学生探究: 一个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但要放大更细小的物体,可否将镜组合呢? 学生回答(并由学生打分)。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想法:怎么样才能增大视角? 学生拿放大镜观察物体。 学生拿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能否将物体放得更大。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一些看似简单而又包含丰富物理知识的问题,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三个: 1.告诉他老师很在意他,使他心中感到爱。 2.使他有成功感,激起学习的兴趣。 3.使他感到在同学中已得到认可。 教师看情况引导。例如:人们看小物体时,常常会怎样?如果看更细小的物体又该怎样?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些难得的现象,只要学生认真思考,是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物理知识的。 学生听故事,讨论这一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又有一些物理知识的问题。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