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习题(1).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兽医微生物学习题(1).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c90734eefdc8d376ee32e8

兽医微生物学 习题 1 名词解释

1.微生物 自然界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等一些较大的生物体外,还有许多形体细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细菌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单细胞微生物,其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其结构略有分化,具有DNA和RNA,主要靠二裂法繁殖,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3.细胞壁 是菌细胞外层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具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具有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免受损害、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分子筛的屏障作用。

4.脂多糖 为G-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构成为特异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多糖部分具有抗原性,类脂A具有内毒素活性。

5.间体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也称为中介体。与细胞的分裂、呼吸、胞壁合成和芽胞形成有关。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6.胞膜周围间隙 指在G-菌的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间,此处聚集了若干种胞外酶,主要是水解酶,与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和运转有关;能破坏某些抗生素的酶(如青霉素酶)亦集中在此间隙内;也是某些外毒素储存与释放的位置。

7.质粒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例如耐药因子、细菌毒素及某些菌毛的基因均编码在质粒上。可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可通过接合等作用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8.荚膜 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9.鞭毛 大多数弧菌/螺菌,某些杆菌和个别球菌,有突出于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纤毛 某些G-菌和少数G+菌,菌体上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形状较直、较细、较短的毛发状细丝,也称为菌毛;可以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与运动力无关,普通菌毛与黏附有关,性菌毛与接合有关。

11.芽胞 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的内生孢子。 12.原生质体 指完全除去了细胞壁,只剩下胞浆膜包围的原生质的个体。这类细菌能生长,但不能繁殖(如G+菌失去细胞壁后易形成原生质体)。

13.圆质体 指除去了细胞壁的硬质粘肽成分,而保留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形成一个疏松的有“外套”的菌体。这类细菌能有限的生长和增大体积,也不能繁殖。(如G-菌细胞壁失去粘肽后易形成圆质体)

14.串珠试验 在有微量青霉素存在时,炭疽杆菌可形成L型菌,菌体呈“串珠状”,类似“串珠状菌链”;而类炭疽杆菌由于对青霉素不敏感,则不具有此特性。

15.光能自养菌 只能从无机物取得碳源,且只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细菌。 16.化能自养菌 只能从无机物取得碳源,且能从无机和有机物中取得能量的细菌。 17.光能异养菌 凡能从有机物中取得碳源,且只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细菌。 18.化能异养菌 凡能从有机物中取得碳源,且能从无机和有机物中取得能量的细菌 19.生长因子 为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有维持细菌正常发育和促进生长的功能,极其微量就能显示其影响,而足够份量可促进细菌生长加快数百倍。

20.Lancefield 分类法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的多糖抗原的不同,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V [A—H,K—V]等20个血清群。

21.Strauss反应 鼻疽杆菌的病料或肉汤培养物腹腔或皮下接种雄性豚鼠,在接种后约4~5天可见豚鼠阴囊红肿、睾丸肿胀,继而化脓破溃,一般在2~3周左右死亡。

22.L型细菌 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细菌变异体,呈多形态,且能通过细菌滤器,能繁殖;最早由科学家Lister发现,故称为L型细菌。

23.培养基 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营养基质,专供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24.菌落 指单个或少量细菌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25.菌苔 指众多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所形成的细胞群体。

26.生长曲线 如果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27.胞外酶 在细菌生活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酶。 28.胞内酶 存在于细菌细胞内部的酶类。

29.细菌的呼吸 在生物化过程中,细菌的营养物(如糖)经脱氢酶作用所脱下的氢,需经过一系列中间递氢体(如辅酶I、辅酶II、黄素蛋白等)的传递转运,最后将氢交给受氢体。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称为呼吸,其中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称需氧呼吸;而以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硫酸盐)为受氢体的称厌氧呼吸。

30.热原质 许多细菌(特别是G-菌)能产生一种注入人和动物体内后,会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通常为多糖。

31.灭菌 指杀死一切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及其芽胞或孢子,使物体表面或内部无任何存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32.消毒 用化学物质杀死病原微生物,而对于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的方法。

33.防腐 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叫防腐。

34.无菌操作 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研究对象,同时防止研究的微生物污染外界环境的操作方法。

35.质壁分离 把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浸在高渗溶液中时,原生质收缩而和细胞壁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36.间歇灭菌法 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灭菌,以达到灭菌的目的。糖、血清等常使用这种方法。

37.巴氏消毒法 利用不太高的温度杀死物品中的微生物,同时又不损害物品质量的消毒方法;如牛奶、酒类消毒等。

38.共生 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并不相互损害而互为有利。

39.拮抗 是指一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另一种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40.协同 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某种作用,而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达到。

41.寄生 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

42.正常菌群 在动植物体表或体内经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存在,并不致病,反而对机体有益,这一微生物层就是正常菌群。

43.SPF动物 Special pathogen free anima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类胚胎。

44.GF动物 Germ free animal,无菌动物,指不含有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这类动物在整个生活期内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不与外界的微生物接触。 45.病原微生物 凡是对人和动植物引起病害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微生物。

46.毒力 同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的强弱。 47.侵袭力 指微生物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宿主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向四周扩散的能力。

48.毒素 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呈现毒性作用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49.外毒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50.内毒素 是指微生物只有在死亡后细胞破裂时,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

51.类毒素 外毒素经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后,其毒性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将丧失了毒性而具有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或变性毒素)。

52.ID50 median infectious dose,半数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

53.MID minimal infectious dose,最小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

54.MLD minimal lethal dose,最小致死量;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55.LD50 median lethal dose,半数致死量;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56.传染 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侵入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57.发病 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在临床上有明显症状;是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

58.带菌现象 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动物称带菌者(Carrier)。

59.败血症 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人类的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60.毒血症 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61.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 62.继发性传染 机体感染某些病原体后,机体免疫力低时,导致其他某些病原体的感染。 63.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的病毒子。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64.慢发病毒 某些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该类病毒称为慢发病毒。

65.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

66.水平传播 指在病原体在不同的动物个体之间如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结膜、节肢动物的叮咬、皮肤、注射等途径的传播。

67.垂直传播 指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侵入子代而形成的感染。

68.转化 两个细菌细胞间不接触;活菌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段,通过基因重组而得到新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