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零售业开题报告范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外贸零售业开题报告范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dbcc7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b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国际零售企业在其全球扩张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国际投资方式,即绿地投资和并购投资。但相较而言,对于属地性很强的零售业,跨国并购比绿地投资能使国际零售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更快地进入东道国市场,更快地获得当地的零售业竞争优势,更快地抢占市场,为此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零售企业实现全球扩张和应对竞争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1]。

零售业是我国近年改革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而且中国的零售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其爆发速度可以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2]。随着我国零售业于2004年12月11日全面对外开放,外资进入零售业在数量和进入方式等各方面不再受政策限制,国际零售企业纷纷以跨国并购的形式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

由于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大举扩张和并购浪潮开始的时间不长,我国对跨国并购的认识和研究不足,国内各界对于外资零售业在华的并购行为对我国社会、经济、零售业及相关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的思考还不够深刻,内资零售企业在面临外资零售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劣势的地位,对应采取的策略也比较迷茫,此外,对外资并购的相关立法和政策不够完备,并购中介机构不够成熟,都跟不上对外资并购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管理的需要。为此,我国的零售业正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形势。

零售业是我国服务业开放进程中开放最早、最彻底的一个领域,在中国零售业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之际,分析和预测外资投资及并购在我国的运作将给我国带来的效应和影响,对我国各相关方面提出警示,同时研究如何借鉴国际零售企业的并购经验,有效运用并购这把双刃剑来应对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的跨国并购浪潮,并实现自己的发展壮大,无论对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研究《国际零售企业跨国并购对我国的启示》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本课题首先介绍零售业、跨国并购基本概念及国际零售业发展趋势,并利用权威的西方跨国并购理论及竞争优势理论对国际零售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零售企业跨国并购的决策模型,具有积极的理

论价值。

其次,本课题利用国际零售业的并购历程以及沃尔玛成功的全球扩张对国际零售企业跨国并购的决策模型作实证分析,总结国际零售企业并购的成功经验,对零售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此外,在我国零售企业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以及国际零售企业跨国并购浪潮之际,本课题通过分析国际零售企业在华并购行为的动机和效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零售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对发展我国零售业提出战略性建议,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对如何应对国际零售企业的跨国并购提出策略建议,为此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总称,指一国企业(并购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购入另一国的企业(目标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其中兼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结合成一家新企业,原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由存续(或新设)的企业承担。收购是指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营业部门或股票[3]。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企业并购定义为:“两家或更多的企业合并组成一个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对并购的一般理解和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1)认为兼并与收购是指一个企业吸收另一个或多个企业,并购企业依然保留法人地位,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消失;(2)认为企业兼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兼并指目标企业的法人消失,广义兼并则认为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是否消失并不构成兼并判定的标准;(3)认为企业并购是企业控制权的交换活动;(4)认为企业并购是产权的交易和转让[4]。

对于跨国并购,往往是从一般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两个角度对跨国并购进行解释。西方学者对一般并购理论研究的基点主要集中在并购动机和并购效应两个方面,一般有: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多元化理论、核心能力论、市场势力论、代理主义论、价值低估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等。而对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不完全竞争为条件的研究路线,包括垄断优势论(斯蒂芬·海默,1960)、内部化理论(巴克利,卡森,1976)、寡占均势论等;另一条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研究路线,包括产品生命周期论(弗农,196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1977)、比较优势论(小岛清)等[5]。目前国外学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理论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等为研究对象,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并购的研究较少。

目前国内外对跨国并购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一般是附属于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之下。具体除了理论基础研究外,对于并购的研究一般还涉及:并购实践指南、并购的财务分析、法律研究、风险研究、并购途径和方式、并购整合、案例分析以及并购在不同行业的实践中的相关问题研究等等,而对于跨国并购的研究则一般涉及:跨国并购实务、法律研究、政策规制、动因效应、跨国并购整合、案例分析等等。如黄中文的《跨国并购实务》在分析我国五个行业的跨国并购实例的基础上,阐述跨国并购的运作过程,涉及跨国并购的准备、公关、防御、攻击、协商、人事安排、交易方式、谈判、估价、财务、税收、法律、整合等实务,并选编了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作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参考[6];李志强的《跨国并购法律实务》详细介绍了跨国并购的法律实务、指点各种并购的操作程序、从政策与实践两方面阐明各种并购的限制条件及后果[7];漆彤的《跨国并购法律规制》就跨国并购法律规制从跨国并购所涉及的投资政策、竞争政策和上市公司收购规则这三方面加以细致的分析,针对各国和国际社会在以上三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探讨了跨国并购法律规制的发展特征、现状和不足,并就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对并购投资者加以引导和规制,如何在促进国际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又妥善地避免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建议[8];曾广胜的《跨国并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一些假设,以交易成本分析为主线,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越来越倾向于跨国并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潘爱玲的《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从跨国并购面临的风险和失败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影响整合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提出了跨国并购整合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了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外资并购的策略和建议[10]。

目前对零售业跨国并购的研究更少,国内暂无此方面的专著研究。随着近两年我国零售业外资并购浪潮的掀起,网络及报刊不乏相关方面的评论,但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是有限的,主要内容限于外资零售企业对内资零售企业并购的效应分析及对策,以及我国零售企业海外并购的可靠性及建议,如:陈移山的《零售业的跨国并购》(2006)分析了外资零售企业并购的动机并提出了我国零售企业的对策;周瑾、周文婕在《外资并购我国零售业的对策研究》(2003)一文中在对外资并购我国零售业的动因和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零售业面对外资并购的对策;秦喜杰的《外资对我国零售业的冲击分析》(2006)认为外资对我国零售业所产生的冲击,21既不能高估,更不能低估,而通过并购重组来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成为我国零售业应对外资冲击的重要手段。

而在更广方面,对于零售业的并购研究会稍多一些,如:吴德云的《试论零售业并购的积极意义及其原则》(2003)一文论证了零售业并购是零售企业在竞争

[9]

中迅速扩张最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提出零售业并购的八大原则;田晓燕、杨翠芬的《零售业并购中的资金困惑》(2006)就零售业并购中的资金问题做出探讨;李德芳在《零售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如何开展并购》(2005)一文中结合其多年的并购实践提出了并购的原则、并购对象选择标准、并购出资方式的选择、并购估值以及本土零售业在并购活动中还须解决的一些其他问题;管仕平在《从联华并购广西佳用看连锁零售企业的合并及其资源整合》(2005)一文中对零售业并购的扩张优势进行分析,并论述了企业品牌、企业文化及经营业态三方面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董丛文和吕海霞的《对新时期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策略的探讨》(2006)结合我国零售业的现状,对养大我国零售企业通过并购壮大实力提出策略性建议。此外,复旦大学2002届工商管理专业彭浩的硕士毕业论文《加入WTO后,我国零售业的并购战略分析》,该文首先应用并购理论论证了国际零售业三大趋势推动零售业并购的必然性,接着在对我国零售业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战略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零售业并购战略进行分析,说明我国零售业也可以通过并购迅速成长;上海海事大学2005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程璐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零售业并购研究》则通过分析中外并购历程的特点,结合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指出实施并购对我国零售业的积极意义,并在对中国零售业并购绩效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中国零售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建议。

本文欲在回顾国际零售业发展史及并购史的基础上,结合跨国并购的理论分析,总结零售业跨国并购的机理,并通过实例论证跨国并购对于零售业迅速扩张的积极意义,以作为我国在面临外资零售业并购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对策的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提纲形式表示)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1)图书馆资料查询。到各大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搜集有关国际、国内零售业及跨国并购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以充分地、多角度地进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