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脉络梳理(最全)-(10620)(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最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脉络梳理(最全)-(10620)(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f4ecb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a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

变量的概念

因变量

变量之间的关系

表格法 关系式法

变量的表达方法

图象法

路程时间图象 速度时间图象

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 y 随另一个变量 x 的变化而变化,则把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格

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 (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 (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

(2)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

(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

(5)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 的关系。 三、关系式

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 量(也用字母表示) ,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 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

(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

x 叫做自变量, y 叫做因变量。

9

(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关系式的应用:

(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根据关系式求值的实质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求自变量的值)或求代数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 四、图象

1、图象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特点是非常直观、形象。 2、图象能清楚地反映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又称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 的数轴(又称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4、图象上的点:

(1)对于某个具体图象上的点,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自变量的取值; (2)过该点作纵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相应因变量的值。

(3)由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因变量的值时,可在横轴上找到表示自变量的值的点,过这个点作横轴的垂 线与图象交于某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纵轴上垂足所表示的数据即为因变量的相应值。 (4)把以上作垂线的过程过来可由因变量的值求得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5、图象理解

(1)理解图象上某一个点的意义,一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 (2)看该点所对应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

(3)从图象上还可以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五、速度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速度,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增加;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匀速行驶或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减小。 六、路程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路程,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匀速远离起点(或已知定点)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反向运动返回起点(或已知定点) 七、三种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法与特点:

表达方法 表格法 关系式法 图象法

。 ;

多个变量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张表格中 准确地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值关系 直观、形象地给出了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趋势

10

第四章 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角平分线

三条重要线段

中线 高线

全等图形的概念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SSS

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 ASA AAS

HL(适用于 RtΔ)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作三角形

一、三角形概念

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 2、顶点是 A、B、C的三角形,记作“ ΔABC”,读作“三角形 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 边 BC用 a 表示,边 AC、AB分别用 b,c 来表示; 4、∠ A、∠B、∠C为 ΔABC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 1、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用字母可表示为 a+b>c,a+c>b,b+c>a ;a-b

2、判断三条线段 a,b,c 能否组成三角形:

(1)当 a+b>c,a+c>b,b+c>a 同时成立时,能组成三角形; (2)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

3 、确定第 三边( 未知边) 的取值 范围时, 它的取 值范围 为大于 两边的差 而小于 两边的和 ,即 a b

c a b .

AB、BC、AC,有时也用 a,b,c 来表示,顶点 A 所对的

Δ ”表示。

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0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180

11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 RtΔ ”表示“直角三角形” , 其中直角∠ C

所对的边 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5、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都具有三边关系和三内角之和为 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包含一个等式,它是我们列出有关角的方程的重要等量关系。 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 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3、三角形的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4、三角形的高线:

(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 称为三角形的高。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区别相

线

平分对边 平分内角 垂 直 于 对

(3)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 高

长线)

五、全等图形

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3、全等图形的面积或周长均相等。

4、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全等时,形状相同与大小相等两者缺一不可。 5、全等图形在平移、旋转、折叠过程中仍然全等。 6、全等图形中的对应角和对应线段都分别相等。 六、全等分割

1、把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或几个全等图形叫做把一个图形全等分割。 2、对一个图形全等分割:

(1)首先要观察分析该图形,发现图形的构成特点;

(2)其次要大胆尝试,敢于动手,必要时可采用计算、交流、讨论等方法完成。 七、全等三角形

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 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边、角相等的重要依 。据4、两个全等三角形,准确判定对应边、对应角,即找准对应顶点是关键。 八、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

180

0

的性质。

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

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表内部(1)都是线段

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内部(2)都从顶点画出 线

边(或其延直角三角形:其中两条恰好是直角边

角平分线

钝角三角形:其中两条在三角表外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