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走创新之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让作文走创新之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e68da96daef5ef7ba0d3ca5

让作文走创新之路

张启涛

2009-3-21

让作文走创新之路

摘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重点工程,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乃至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作文的教学尤其重要。中考语文中作文的比重一直很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创新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规律 写作兴趣

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学生的作文难写,更难教,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课程改革之后更是找不到教作文的方向。如何变难为易,我认为关键在于方法,教师的方法掌握好了就不算什么难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教师愁批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定“圈、框”,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囿于限制之中,没有创新的余地,只能死搬硬套;课后,教师的办公桌上则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每天“搬山”不止,犹如“愚公移山”,眼见心烦,一筹莫展。有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也完不成批改任务,即使完成了,也大部分是应付了事。而学生则由于教师的不能及时反馈,早

已将当时的写作思维完全抛开。作文发下来后,学生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一眼,兴趣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被逼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

由于一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新课程标准》的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这样朝三暮四,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出现了“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后果。

二、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

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存在着这样两种错误的做法:其一是大讲特讲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写作,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便宜让学生接二连三的写个不停,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三、训练形成呆板,缺乏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熟悉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系统、实用、灵活的训练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盲目地照搬和工作中的随意性,使作文教学规范化、有效化。

四、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信息选择、处理、加工并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长足的发展。因此,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没有创新意识,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试想,在被动的心态下写作,怎么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呢?

要摆脱以上作文教学的困境,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