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案 人民版(新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戊戌变法学案 人民版(新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eb819f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a

专题九 戊戌变法(教学案)

(一)教学案部分: 一、历史背景

㈠国际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㈡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㈢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⒈时间:甲午战争后。

⒉原因:⑴“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⑵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渝令各省办厂。 ⒊作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㈤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维新变法经过

㈠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 ⒈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代表作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严复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思想 阐述变法图存道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理,宣扬“民权论”。 专制的必要性。 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特点 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 维新思想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巨大影响,梁启超称展。 之为“火山大喷火”。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救亡图存、变法维新;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⒉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页)

内容:三个“要不要”

性质: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⒊上书皇帝:公车上书(年)

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⒋创办学会、报纸、学堂:(详见-页)

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㈡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 ⒈康有为两次上书 ⑴康有为年上书: ⑵康有为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①原因: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 ②意义: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 ⒉光绪帝百日维新:

⑴标志:年月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⑵时间:年6月日到9月日,共天,史称“百日维新”。 ⑶内容: 内 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政治 上书办报裁冗员 经济 投资厂路开矿产 军事 裁汰绿营西法练 文教 废八留学改书院 ⑷政策:①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②提拔维新派人士;③急颁诏令。 ㈢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 ⒈失败标志:年月的戊戌政变。 ⒉失败原因:

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⑵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⑶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⒊概况:

⑴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⑵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⒋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三、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 ⒈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新学,为思想启蒙开辟道路、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⒉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二)练习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

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分)

()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分)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

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

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有什么意图?对此应如何评价?

()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

()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特点: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分) ()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分) 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分)

()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分) 、()、意图: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败因:略

、()反映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理论依据是近代西方政治学说。()反映维新派对农民持恐惧的态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材料一反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材料二反映维新派不敢发动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材料三反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材料四的观点不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不可能走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