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f0b2a2f4b73f242336c5f78

余片。1917年他编印出版《殷墟卜辞》,系统介绍了殷墟和甲 骨文。 甲骨四堂

陈子展教授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 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1933年,《卜辞通纂》。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董作宾

(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1928年10月,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殷墟文字甲编》:收录甲骨文3938片。 《殷墟文字乙编》 :9105片,总计13043片

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罗振玉

(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

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殷虚书契》收2221片,《考释》释483字。 重大贡献

1、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2、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

3、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

4、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

王国维

(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17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王国维对甲骨文献研究的贡献

1.用甲骨文献印证历史文献.

2.最先进行了甲骨文献的缀合。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

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余秋雨先生也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个王国维死了,一个商代火了。” 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提出了,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

四、价值 语言文字价值 殷商史研究价值 第九章 简帛文献 一、近世出土简帛文献

郭店楚墓竹简 云梦秦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竹简银雀山汉简 郭店楚墓竹简

此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等 ,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德国汉学家瓦格纳教授评价说:“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说: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云梦秦简

中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1975年发掘出土。共1100多枚。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简文为墨书秦篆 ,有的写于战国晚期,有的写于秦始皇时期。

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日书》9种。

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可信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重要依据。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 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

银雀山汉墓竹简

出土竹简7,500余枚,其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守法守令第十三篇》等先秦古籍。 二号墓共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1912年10月,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 用白银三百五十两骗买写经四百余卷。

1914年,斯坦因 又来莫高窟,用银五百两骗买经卷五百七十余件。 1914年斯坦因第三次来敦煌,又骗得经卷570余件。 1914-1915俄国考察队来到敦煌。

1921甘肃教育厅、敦煌县政府联合整理。

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二、简帛文献的价值

1、佚籍复出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3、历史资料的宝库4、文字学资料5、书籍制度史实物 敦煌文献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藏经洞发现

王道士(1849-1931) 湖北麻城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 敦煌藏经洞的流失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陈寅恪

1902年,甘肃学政叶 昌炽闻讯,1903年11及 1904年4月和8月,先后 得敦煌县令汪宗翰所赠经 卷、画像,叶氏建议藩台将 此宝物运省妥藏,以运费 银五六千两无着而罢。

1904年3月甘肃布政司命汪 宗翰就地封存。汪氏责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许外流。1906年,他于藏经洞所在之大窟前修建三层楼阁,有《重修千 佛洞三层楼功德记》记其事。 1907年,斯坦因至 莫高窟,以四块马蹄银(共重二百两)骗买写卷印本古籍二 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五箱。

1908年,伯希和 踵至,以白银五百两骗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六 千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

1910年, 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将 剩余经卷运京保管、王道士又私藏若干。同年前后,于数十 洞窟凿通道,使各洞相通连,大量壁画遭破坏。修“古汉 桥?,以便利朝山拜佛者上下。又搬出各窟残塑,造“千相 塔,有廷栋撰文并书丹之《敦煌千佛洞千相塔》碑记 其事。

1924年,美国远征队来敦煌,70两银子剥落壁画。 藏经洞封闭的原因 1、废弃说:斯坦因

2、避难说:法国伯希和 证据

在藏经洞的大量佛经写本中,其中以有引首为三界寺的题名或印记者最多,说明大多写经是与三界寺有关,其实也就是属于三界寺的所有财产。

另一个藏经洞写经与三界寺密切关系的证据,就是发现了大量的写经题记中有三界寺僧人道真的题名,并且也发现了直接记载道真为三界寺修补佛经的文书 敦煌文献目录

《敦煌劫余录〉陈垣《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附《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题名索引》) 《斯坦因劫经录》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13624)》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王重民编。1962年5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总目、索引、附录三部分组成。总目分四项。 1)《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2)《斯坦因劫经录》,由刘铭恕据英国博物馆藏卷的缩微胶片编成,计6980号,按编号顺序标目,间录重要文书原文,或写简要说明。(3)《伯希和劫经录》,王重民编,系据他1934年至1938年在法国国立图书馆所编卡片目录编成,计5579号,按编号顺序标目,间有提要。(4)《敦煌遗书散录》,共19篇,收录中、日一些公私收藏品的目录和几种专科研究目录。 敦煌文献内容和的价值

1、宗教价值2、儒家经籍3、语言资料4、史籍地志5、子部图书6、考古和艺术7、文学作品8、科技史料

第十章文献检索概述 一、文献检索的定义

从众多的文献中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或某一问题的答案(数据、事实经过或结论等),这样一个查找过程通常被称为文献检索。广义上的文献检索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检索。

文献检索是以文献存储为前提的。先将文献存储起来,编制成为检索工具或组织成检索系统 ,读者才能 迅速从中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文献存储是检索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文献检索的全称

“文献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

对读者来说,文献检索通常只指从有关的文献中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到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或者文献线索的方法和过程。 二、文献检索的分类 按照检索对象可以分为:

书目检索 利用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查找相关文献线索 数据检索 事实检索

全文检索 查找某个课题的有关文献的原文,捡出有关的章节段句。或某一知识单元乃至某一个字、词在该文献中的所有出处。 根据检索手段的不同,分为两类: 1.手工检索。2.电子计算机检索。

机检的优点 1、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效率。印刷版《全国报刊索引》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2、检索点多,组配灵活。3、内容更新快。4.可以不受馆藏和地域的限制。5. 节省空间。 三、文献检索的作用

1、获取特定知识与文献的必要手段。2、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 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 。

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有这样一段话 “这里是知识的宝库,你若掌握了它的钥匙,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属于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即是指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文献检索途径

(1)著者途径《 四库全书总目》附有“著者索引”。<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2)题名包括书名、刊名、篇名等途径 《四库全书总目》(3)分类途径 (4)主题途径(5)引文途径 (6)序号途径 如专利号、报告号、合同号、标准号、国际标准书号和刊 五、文献检索方法

(1)直接法:顺查法 倒查法 抽查法 (2)追溯法(3)循环法 六、文献检索步骤

(1)明确查找目的与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4)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 七、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广度(陈垣“竭泽而渔”)2、深度3、速度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季羡林

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在旧时代,虽有一些类书之类的书籍,可供搜集资料之用,但作用毕竟有限。一些饱学之士主要靠背诵和记忆。后来有了索引(亦称引得),范围也颇小。到了今天,可以把古书输入电脑,这当然方便多了。但是已经输入电脑的书,为数还不太多,以后会逐渐增加的。到了大批的古书都能输入电脑的时候,搜集资料,竭泽而渔,便易如反掌了。那时候的工作重点便由搜集转为解释,工作也不能说是很轻松的。

我这一生,始终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我搜集资料始终还是靠老办法,笨办法,死办法。只有一次尝试利用电脑,但可以说是毫无所得,大概是那台电脑出了毛病。因此我只能用老办法,一直到我前几年集中精力写《糖史》时,还是靠自己一页一页地搜寻的办法。

不管用什么办法,搜集资料决不能偷懒,决不能偷工减料,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在电脑普遍使用之前,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竭泽而渔,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至少也必须做到广征博引,巨细不遗,尽可能地把能搜集到的资料都搜集在一起。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什么捷径,一靠勤奋,二靠个人的天赋,而前者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学者的大忌是仅靠手边一点搜集到的资料,就贸然作出重大的结论。我生平有多次经验,或者毋宁说是教训:我对一个问题作出了结论,甚至颇沾沾自喜,认为是不刊之论。然而,多半是出于偶然的机会,又发现了新资料,证明我原来的结论是不全面的,或者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总之,一句话:搜集资料越多越好。 手工检索工具

就其出版形式而言,主要有以下类型:

1.书本式又称单卷式检索工具。如: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八十年来史学书目》各类论文集索引。2.期刊式检索工具。 《全国报刊索引》

3.附录式.如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钱谷融、鲁枢元主编的《文学心理学教程》的附录《文学心理学著译索引》(1920——1986年6月 4.卡片式:主要用于图书馆的目录组织。 第十一章工具书

工具书 广泛汇集某方面的有关文献资料,按特定的体例和检索方法,系统地加以编排,以提供文献线索和解难释疑的特种图书。 工具书的特点

查考性 概括性 易检性 分类

检索性工具书:书目、索引 、文摘

参考性工具书:字典和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综述、表谱、图录 二者区别

检索性工具书

书目

概述:书目的涵义 什么是目录

目录又称书目,是记录图书名称及其他相关项目,并以一定次序排列,以便读者查找的工具书。中国古代的目录又称录、书录、目录、解题、提要等名称。 在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目”与“录”本来是各有所指。“目”是指一本书的名称,或一书之中的篇名。“录”指的是对书的一篇或一本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目录。 什么是目录

凡是开列一书的篇名,并对书中各篇作提要,或仅对全书作一提要,称之为一书之目录。凡开列诸多书名,并对各书的内容作提要,称为群书目录。 “ 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 书目的历史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但是“体制湮灭,不可复知。” ——隋书·经籍志

分类: 古典书目 现代书目 书目分类

1.官修书目《四库全书总目》2.史志目录 艺文志、经籍志 3.私家藏书目录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4.古籍版本书目 尤袤《遂初堂书目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楹书隅录》《百百宋楼藏书志》《善本书室藏书志》

5.佛经目录 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作用

“历代史书多有艺文志,虽只有目录,但是据此也可考才当时的文化发展之一斑。” ——郭沫若

“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 什么是版本

“版本”一詞中,“本”指的是书。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这里的本指的是竹帛形式的书。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世家训·书证篇》举江南本、河北本、俗本、江南古本等等,这里的“本”指的是写本。写本之外,还有碑本,或称石本,即今天所说的拓本。中唐发明雕版印刷之后,才有了“版本”一词,指的是雕刻木板印刷的书本,所以也写作“板本”。这里的“版本”是与“写本”相对的概念。

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一本书有了不同的印本,版本的含义也不断扩大,逐渐变成以雕版为主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今天所谓的版本概念相当于“异本”,即图书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出版的本子。而不再局限于雕版印刷本,甚至不限于纸质的书本。 什么是善本

清代学者张之洞在《輶轩语》中则说:“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对于善本的收录原则是: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历史文物性,指某种古籍版本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学术资料性,指某种古籍具有学术研究或文献史料的价值;艺术代表性,指某种古籍在刻印工艺、装帧技艺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

文物意义上的善本一是要求时代要早,二是要稀见。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以归纳为八个字:精校精注,不讹不缺。 书目分类-现代书目 1.馆藏书目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2.国家书目 (《民国时期总书目》) 3.专题文献书目 ( 《八十年来史学书目》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4.个人著述书目 (《郭沫若著译书目》《鲁迅研究资料编目》) 5.地方文献书目 (《安徽文献书目》) 6.联合目录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7.丛书目录 ( 清 顾修《汇刻书目》、《中国丛书综录》 )

丛书

所谓丛书,就是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依据一定的原则体例,统一编纂印制,并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的一套书。 《中国丛书综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