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33099教学文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组胚名词解释33099教学文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f6dad4f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8

精品文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分基板和网板。

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血-胸腺屏障:(位置)位于胸腺皮质内。(功能)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组成)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胸腺依赖区:(定义)某些淋巴器官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细胞:T淋巴细胞。(举例)淋巴结的深层皮质,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等 动脉周围淋巴鞘:(位置)小梁动脉离开小梁后称中央动脉,其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组成)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

抗原提呈细胞:(原理)能捕获和处理抗原提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将抗原提呈给TC,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呆小症:(原理)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导致幼儿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良,(结果)最终身材矮小,脑发育障碍,即为呆小症。 侏儒症:(原理)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结果)导致身材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 赫令体:(位置)位于神经垂体部,(光镜结构)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形成)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颗粒沿其轴突到神经部时积聚而成,其内为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皱襞: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官腔内突起形成。 小肠绒毛:(结构)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作用)扩大肠腔的粘膜表面积。

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组成)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干细胞。(功能)分泌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胃粘膜中分布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中央乳糜管:(分布)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实质)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功能)输送乳糜颗粒。 潘氏细胞:(分布)小肠腺特征细胞,常三五成群分布在腺底部,(结构功能特征)顶端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功能)释放防御素和溶菌酶,杀灭细菌。 胰岛:(位置)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组成与功能)有A、B、D和PP四种细胞,他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A细胞数量较多,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抑制临近细胞的分泌功能;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肝小叶:(定义)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形状)呈多角棱柱形(组成)中央静脉、肝细胞板、肝血窦。 窦周隙:(位置)肝血窦和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内容物)充满血浆,肝血窦的微绒毛浸泡在里面进行物质交换,储脂细胞。 Kupffer cell:即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位置)在肝血窦内,常通过其伪足附着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及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内。(结构)表面有大量褶皱和微绒毛,细胞体内有发达的溶酶体以及吞噬体、吞饮泡,由血中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功能)作为肝内卫士,除了可吞噬来自门静脉的细胞、病毒和异物,还可监视肿瘤、清除衰老的血细胞以及从门静脉入肝的抗原异物。 胆小管:(形成与位置)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结构)腔面有许多微绒毛,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接、桥粒等组成的连接复合体,课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内容物为胆汁。 肝门管区:(位置也本质)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们灌区。(内含结构)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通过。

***肾小体:球形,也称肾小球,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两端分别连血管极和尿极。

足细胞:(本质)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的细胞。(形态)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结构)为多突起的细胞,突起间有裂孔,孔上覆盖一层裂孔膜。(功能)参与过滤膜的构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9、 滤过屏障:又称滤过屏障。由有孔内皮、基膜、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功

能)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内部分物质在较高压力下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滤液成分近似血浆,但无大分子血浆蛋白等。 40、 球旁复合体:又称肾小球旁器.(位置)—肾小体血管极处。(组成)由球旁

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41、 球旁细胞:(本质)入球微动脉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分化成的上皮样细胞。

(形态)呈立方形,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功能)分泌肾素。 42、 致密斑:(本质)远端小管近血管极处的上皮增高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

(形态)上皮呈柱状,基膜不完整。(功能)离子感受器 43、 透明带:(位置)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形态)均质状、折光性强、嗜

酸性的一层透明带。(形成)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44、 放射冠:初级卵泡最里面的一层软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冠排列,称放射

冠。

45、 卵泡膜:生长软泡与软泡生长相伴随,周围的基质细胞向软泡聚集,形成

软泡膜。

46、 成熟细胞:次级卵泡发育而来,体积显著增大,向卵巢表面突出。卵泡细

胞不再增殖。

47、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演化成

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 48、 螺旋动脉:(来源)为子宫动脉分支的主干,进入功能层后螺旋走行。它

对卵巢激素极为敏感。(位置)位于子宫内膜。

49、 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该蛋白被去除,从而使精子获得使卵子

受精的能力,此现象成为获能。

50、 蜕膜: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结构特点:供血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

质细胞变得十分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内膜进一步增厚。可分为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

51、 羊膜囊:由羊膜包绕羊膜腔形成的囊,上胚层构成羊膜囊的底。 52、 卵黄囊: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延伸,形成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围

成的另一个囊。

53、 原条:第三周初,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形成

一条增厚区称原条。

54、 绒毛间隙:位置:绒毛干之间的间隙。内容物:母体血液、游离绒毛 55、 胚胎屏障:又称胚胎膜,是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

的结构。组成: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绒毛的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

56、 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胎

儿面光滑,覆有羊膜;母体面粗糙,为剥离后的基蜕膜。胎盘内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液循环系统。

57、 上颌窦:第一鳃弓出现后,其腹侧部分迅速分叉为两支,即上颌窦。 58、 泄殖腔:直肠后肠末段的膨大部分为泄殖腔。其腹侧与尿囊相连。腹侧尾

端以泄殖腔膜封闭。 59、 肝憩室:(位置)第四周时,前肠末端腹侧壁上皮增生形成的向外突起的

囊状结构。分化:为肝和胆的原基,头支形成肝的原基(肝细胞),尾支形成胆囊及胆道的原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60、 Meekels憩室:又称回肠憩室。成因:卵黄蒂近端未退化所致。表现:回

肠壁上距回盲部45-50cm处的囊状突起。 61、 脐瘘:又称脐粪瘘,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在脐和肠之间残留一瘘管所致。

表现:粪便通过瘘管从脐部溢出。

62、 后肾:由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构成。分化:输尿管芽在中肾脊内继续向

头端延伸和反复分支,形成输尿管、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生后肾组织形成肾小管和肾小囊。

63、 输尿管芽:中肾管末段近泄殖腔处向背侧头端发出的一盲管。

64、 生后肾组织:在输尿管芽的诱导下,中肾脊细胞向它聚集包围,形成生后

肾组织。

65、 初级性索:生殖腺嵴的表面上皮细胞增生,并进入下方的间充质,形成放

射状分布的索条。

66、 次级性索:初级性索退化,未分化性腺的表面上皮增生,再次向间充质伸

入形成次级性索。

67、 中肾旁管:由中肾脊体腔上皮凹陷后闭合而成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