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医护理学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f7c621771fe910ef12df8af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又称药性。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中药性状

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一、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温、热、寒、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程度异。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

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注意: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二、五味

酸(涩)、苦、甘(淡)、辛、咸五种味道(滋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的作用性质。 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味:能散、能行。具发散表邪、行气、活血作用。 甘味:能补。具补虚作用。

酸(涩)味:能敛。具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能燥、能泄 。具燥湿、清热泻火、降泄肺气、降泄胃气、泻下通便作用。 咸味:能软、能下。具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五味——酸味——能收、能涩

收:收敛固涩——滑脱病证。

涩:固涩——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有实邪者

慎用

五味——涩味——与酸味相似

收敛固涩——滑脱证。

不同点: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涩味药不具备。

五味——苦味——能泄、能燥、能阴坚

· 泄:

通泄①通利小便——小便不利 ②通泄大便——大便秘结 降泄①降泄胃气——胃气上逆之呕吐 ②降泄肺气——肺气上逆之喘咳 清泄:清泄热邪——热证 燥:燥湿——水湿病证 ①苦寒——湿热 ②苦温——寒湿

坚阴:平相火固肾阴;泻火存阴 ——(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

五味——甘味——能补、能缓、能和中

补:补益——虚证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毒(药、食物中毒) ) 缓:缓急止痛——拘挛疼痛证

和:①和中——脾胃不和证②调和诸药——协调、缓和药性 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五味——淡味——能渗、能利

渗、利:

渗湿利水——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五味——辛味——能散、能行、有芳香

散:发散表邪——表证

行:①行气——气滞②行气——血瘀 芳香①芳香化湿——湿阻中焦证 ②芳香开窍——神昏窍闭证 ③芳香辟秽

五味——咸味——能软、能下

软: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 行:泻下——大便秘结证 五味

酸(涩)、苦、甘(淡)、辛、咸 注意

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三、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四、升降浮沉

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向上;降:向下;浮:向外;沉:向内。 意义: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选择不同趋向的药物。

五、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 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中药的应用

一、中药的配伍

配伍: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 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 配合应用,称为配伍。

中药学中的配伍关系—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为相互不影响药效;相须、相使为增强疗效;相畏、相杀为减轻毒副作用;相恶为降低疗效;相反为增强毒副作用。

方剂学中的配伍关系—君、臣、佐、使。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宜。 2、妊娠禁忌

1,禁用药:主要为毒性药、堕胎药、作用峻猛的药。

2,慎用药:多为活血、行气、攻下作用强或温热性偏盛的药物。 三、中药的用量

应根据应用的目的、选择的剂型、药物的自身特性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而选择用量。 四、中药的用法

1、给药途径:口服、注射、局部。

2、剂型: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合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栓剂、膏剂、气雾剂等。 中药的分类 用药护理 一、容器

适宜器具:砂 锅、瓦罐、陶瓷罐 禁忌器具:铝锅、铁锅、铜锅 二、用水

第一煎加水超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煎加水超过药面2--3cm为宜。

三、泡药:煎药前多数要宜用冷水浸泡,一般可浸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四、煎药

原则: 先武后文(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滋补药宜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