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史教学提纲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北大心理学史教学提纲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ff6c8e1e009581b6bd9ebb8

中世纪的分析哲学是经验主义的后裔,它从根本上证明了人类认识的缺陷。中世纪大部分的哲学家相信“实在论”(realism),他们相信人类的一般概念相当于某种永久的形式或实体,并把它想象为上帝心灵中的一种思想。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尼古拉(Nicholas 1300)采用分析哲学的观点,指出我们所能认识的一切是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的东西,所以知识是以经验为根据的。从感官知觉推断出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

中世纪的科学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正如当时法国伟大的思想家西格所言:“我们不是探讨上帝的奇迹,我们必须做的是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探索自然。”1277年是中世纪结束的分界线,那一年教会谴责了以西格为代表的巴黎大学的思想家,因为他们拥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想要以此取代教义。教会不允许他们的做法,西格被捕(扣押在罗马时被一个精神病所杀),尼古拉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并焚毁了自己的著作。自然主义的哲学家受到了空前的迫害。

在这种情况下,西格等人开始把信仰与理性的领域起区分开来,宣称两者互相独立,从而为他的自然主义辩护。可惜的是,这样的尝试在伊斯兰教中失败了,在伊斯兰教中间,科学与哲学的希望之光刚刚露头便被无情地践踏了。而在欧洲,由于许多国家并不屈服于教义的压制,所以科学成功了。之后宗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人们甚至公开抛弃神示,采纳自然神论(deism)或无神论(atheism)。

在14世纪,奥卡姆等人的思想增强了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事实上,科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英国早期的思想家培根(Bacon 1214-1292),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否正确应该用实际的观察来检验,研究自然界应该依靠实验和数学,并认识到一切科学的联系性,并注重自然知识的运用。 4.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在他的《哈姆雷特》中写到: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 在理性上如此高贵, 在才能上多么无限, 在形式上既赢笔墨, 在运动上又获赞美, 在行为上如同一位天使, 在理解上又似一位神仙; 世界之精华,动物之典范。

中世纪的思想是由文艺复兴倡导的。对于文艺复兴始于何时,人们依旧存在着争论。有人把文艺复兴的开始定于1453年,以康斯坦丁堡的陷落为标志。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文艺复兴应该始于1300年左右的意大利。最早投入文艺复兴运动的是诗人皮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之后众多的思想家与科学家及艺术家加入了这个阵营。在这些人中有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等。

文艺复兴对人类的性质是复杂的。他对哲学没有什么贡献,因为在奥卡姆与笛卡尔之间没有出现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它对科学的贡献也令人怀疑,因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很少运用科学。它的不朽成就在于艺术和政治,它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引起了一种广泛的价值观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人们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m)的东西。人本主义是西方理解宇宙以及人性在宇宙中位置的世俗化的观点,它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上帝不是。

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三种倾向出现了:一是把人视为一部机器的倾向,这一点在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达?芬奇敏锐地观察了人和动物的解刨特征,燃起了人们对医学与生理学的兴趣。二是自然哲学的倾向也开始影响人们的世俗生活。自然哲学不想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世界,而是想把这种力量归还给上帝与精灵 ,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停留在

科学与巫术之间的某个地方。第三种倾向是系统的经验主义,培根是这种思路的代表。他认为哲学研究应该采用自然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方法,科学研究应该是完全归纳的,有偏见的假设不应该左右人们的探索。收集事实,并通过概括获得结论是他一生的信念。培根死于肺炎,他为了研究冷冻效果,在大雪天跑出去用雪填满一只小鸡,不幸受了感染,他为信念而死。

第四讲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1600-1700)

1600年以后的世界变化更快,这种变化以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为开端。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科学和哲学的革命为政治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历史意义上来讲,那个时代所体现的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西方世界的结晶。

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来说,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它由人和上帝等所组成,每一个事物有其特殊的含义。到了17世纪,这种观点开始受到科学、数学和机械观的冲击,这些机械研究最终扩展到了人类研究。 1、 科学革命

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在谈到科学革命的时候讲到:“科学革命超过了自基督教产生以来的任何事件,它使文艺复兴和基督教改革运动相形见绌,变成中世纪基督世界体制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一种内部的改良(Butterfiled 1965)。” 在科学史上,人们对科学革命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深深地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生活和人类自身的理解。虽然科学(这里特指心理学)并不是当时革命的组成部分,但它所带来的成果是毫无质疑的。它破除了“地心说”,把宇宙看成是独立于人类情感的一部机器;它抛弃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用实验证实了精确的数学规律。认为人类可以用理性来改善自己的命运,而无须求助于对神灵的祷告。

科学革命始于1453年,以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天体运行》(Revolution of Heavenly Orbs)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本书中哥白尼提出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弗洛伊德把哥白尼的这一观点叫做“哥白尼假说”,并认为它是对人类自我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伽利略(1564-1642)用自己的新物理学证明了这一点,他借助望远镜发现月亮与地球一样不是什么天国。

1687年,牛顿出版了他的《数学原理》,表明了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牛顿的运动定律认为宇宙是一部大的机器,这一观点最早由伽利略和笛卡儿提出,很快就成了流行的宇宙观。牛顿的运动定律把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推向了极端,他认为世界的运转遵循着机械运动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世界观告诉我们:上帝已经死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冰冷的、没有人格的宇宙。这种观念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人们对上帝的崇拜。

在科学革命期间,人们对经验世界与实际世界所做的区分最终促进了意识心理学的创立。中世纪的思想家认为意识的感知与自然界的真实具有一致性,比如我们看见一片绿色,那么它实际也就是绿的。从伽利略开始,科学家反对这种说法,他们把感觉分为“初级性质”(primary qualities)和“次级特性”(secondary properties),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主观的。科学革命开始把人类与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终于发现,他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毕竟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由他们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东西。 2、 重建哲学

科学革命要求对人性和人的心理重新予以认识,由于古代的科学和哲学都不可信,所以我们需要新的认识哲学,通过它去认识人的心理与人性。两位伟大的先驱者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笛卡尔和洛克。 (1)笛卡尔(Renē Descartes 1596-1650 ):关于意识

我们所了解的心理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笛卡尔以基督教的世界观来构建他的心理学思想与方法。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笛卡尔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身——心关系的框架,这个框架是所有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甚至在他们抨击笛卡尔的思想时,依然脱离不了笛卡尔的框架。

在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异教信仰的存在,尽管他们的活动受到谴责,但教会很少干扰他们的行为。到了16世纪,随着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新教教会对异教徒大加贬低,并要求自己的信徒坚持基督教的正确信仰。当天主教教会在反基督教改革运动时期对自己进行改革时,它不仅要求其信徒在行为上顺从,而且要从内部顺从。17世纪清教徒式的宗教意识的出现更加使得上帝在人们的眼中变成了一个令人生畏且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

笛卡尔的思想更多地受天主教改革派的影响。以科学家和神学家梅塞纳(Martin Mersenne)为代表的改革派看到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解释自然时的科学性(解释自然时从不提及超自然的力量)以及在宗教上的可疑性(允许超自然的力量关注自己)。为了反对文艺复兴的自然哲学,梅塞纳及其信徒笛卡尔信奉一种类似时钟装置的宇宙观,即机械性的世界观,并大加宣扬。笛卡尔把动物看作一架复杂的机器,这种机器的运作可以用物理的过程来解释,无需求助于任何形式的活力。在笛卡尔看来,上帝、物质和灵魂是并存的,物质是不具任何活力的,主动的力量只有上帝才具有。 笛卡尔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科学阶段和哲学阶段。 ? 科学阶段

笛卡尔把注意力集中于科学与数学及生理学。在此阶段,他写了两本巨著,《宇宙论》(The World)和《人类论》(The Human),前者论述物理学,后者论述生理学。在研究他的物理学体系时,他所选择的由生理学走向心理学的道路,最终导致了科学心理学的创立。1629年12月,他写给梅塞纳的信中讲述了他开始研究从屠夫那儿拿到的一些牛羊器官,这些研究令他极为兴奋,他以此证明他对生命的理解。

笛卡尔研究生理学的目标是:为心理过程提供生理的解释,但这种解释是机械式的。在《宇宙论》中,笛卡尔描述了一个机械般运作的宇宙,那也是我们人类的宇宙。他把动物的行为解释成内部机械的产物。这种态度又为当代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所强化,他们制造出了举止与行为具有生命特性,而本质乃是机械运作的机器人。

在《人类论》中,指出了人类的灵魂与动物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区分标志就是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中的三个主要事实,经验、行为和语言的拥有使得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从经验上看,动物也有经验,但它们缺乏反省,即对自身意识的思索;从行为上看,思维使得人类行为比动物行为更具可变性。人类思维的第三个特性是语言。笛卡尔认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它在理解人类心灵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笛卡尔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乔姆斯基,他将思维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语言是独特的,是人类心理的独有特性。可惜的是笛卡尔没有完成他的《人类论》,本来他还打算对人类的灵魂加以科学的陈述。对于心理学的发展,笛卡尔的取向是预言性的,它创造了意识的概念,并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的科学。心理学带着这些问题一直奋斗到今天。 ? 哲学阶段

为使自己的观点赢得社会认同,他要对其做出令人信服的哲学证明,可惜毫无结果。1637年,笛卡尔出版了他的《论正确运用理性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想为科学提供认识论的基础。笛卡尔相信人有“固有观念”,这种观念不是由出生以后的经验获得,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

笛卡尔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很大的。他认识并回答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尽管他的回答未必正确,但是他的睿智却激起了人们探索这些问题的努力。笛卡尔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心灵和躯体如何相互作用?对此,笛卡尔试图用一种生理机制加以解释。他认为松果腺(pineal gland)是灵魂(或称为笛卡尔剧院)的住所。随着大脑研究的进展,笛卡尔的观点被认为是缺乏说服力的。笛卡尔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人心灵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如果我的灵魂是被锁在躯体内的思维实体,那么为又如何知道我的灵魂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灵魂呢?根据“我思”论点知道我有一个灵魂,但我怎么知道他人也有一个灵魂呢?笛卡尔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求助于语言。我从自己的自我意识中知道我在进行思维,并用语言表达我的思想。因此,任何拥有语言的生物都会进行思维,由此才具有心灵。 (2)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人类的悟性

洛克是英国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偏爱实践和经验。1690年,他最为著名的著作《人类悟性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出版。在这本书中,他试图理解人类心理是如何运作这一问题。人类能够理解什么呢?洛克宣称:“人的心理??除了自身的观念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直接的客体,所以,我们的知识就只能是对它们的理解。”在洛克看来,观念是客体的心理表征,心理无法认识形式和本质,只能认识自身的观念。对于观念的来源,洛克认为唯有经验,才是真正的来源。在经验中,我们的所有知识得以建立。洛克被看成是现代经验主义哲学之父,他认为知识仅仅来源于经验。

我们获得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感觉(sensation),它引发客体导致感觉的观念;知识或经验的第二个来源是反省(reflection),它是指我们对自己心理过程的观察。反省的存在与价值对心理学来说一直是一个历史问题。康德曾经给笛卡尔关于自我意识的问题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从根本上否认反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休谟由于未能找到自我,所以就简单地否定它的存在。实际上,自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问世以来,在心灵能否精确地观察它自己操作的问题上,常常存在着理论上的分歧。如洛克所说的那样,如果心灵能够精确地观察自己的操作,那么心理学的任务将大大简化,因为我们关于心理过程的假设可经由反省形式的观察直接予以检验。对于心灵,洛克认为它不仅是一个由经验来加以装饰的空房子,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装置,随时准备把经验的材料转化为有组织的人类知识。直接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简单的观念,这些观念经过心理机器的提炼和融合,才能转化为复杂的观念。

洛克还提出了他著名的白板说(the tabula rasa):心灵如同一张白纸,经验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各种观念。可是,在这里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人们常常认为洛克提出白板说是为了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实际上,洛克根本没有这一方面的意思。他反对的是那些信仰先天道德原则的英国学者,因为从这些道德原则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由于洛克否认先天的道德真理,所以他被看成是一个危险的无神论者。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洛克的白板说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的分歧并非绝对的。笛卡尔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一些无法追溯至经验上去的观念,他因此认定这些观念是天赋的。但是,他并不认为充分形成的观念也是天生的,相反,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某种倾向或官能去与天赋观念相结合’,这实际上也是洛克的观点。在洛克的白板说中,也有着大量先天的主动的心理机制。例如,与笛卡尔一样,洛克指出语言是人类的种族特征。

随着机械世界观的越来越流行,洛克又提出了人类的自由意志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洛可不同意霍布斯与斯宾诺莎关于人类不具有自由意志的说法,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正确,应该是“我们是否自由?”由此看来,当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时,我们便是自由的。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洛克打了一个比方:你到一间屋子与一个你很崇拜的人谈话,说着说着有人从外面把门给锁上了。在某种意义上你失去了离开房间的自由,但是,你如果原本就不想离开这个房间,你就不会有不自由的感觉。所以,对行动自由关系重大的事情,对意志的自由未必也重要。只要我们幸福,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感到自由,用不着担心所谓的意志不自由。 3、 哲学、科学与人类生活

科学革命的复苏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被重新提出来加以审视,而当宗教对人的观点丧失其权威性,而科学开始变成权威时,对哲学、心理学、政治和价值观等问题需要重新解答。在科学的框架之内,研究人类自我认识和人类生活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心理学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这项工作。17世纪的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关心包括人类行为根源、人类的道德责任、人的价值观等问题。 (1) 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社会生活的法则)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洞察并表达人类及其在宇宙中位置的人。在他看来,生命不过是肢体的一种运动。在机械观上,他比同时代的笛卡尔走得更远(笛卡尔认为动物完全是一架机器,而人类不是),他宣称人类的活动与动物一样,是由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原因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