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植物生产与环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施肥应注意有机肥和无机肥并重。特别是要注意施用有机肥料、石灰、草木灰等,以中和土壤酸性,减少铁、铝对磷的固定,补充植物营养元素、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5 如何防治黄土性土壤的水土流失?P95

1)以土为主,土水林综合治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2)修筑防护性的地埂系统,减缓径流,在陡坡地上挖鱼鳞坑,构筑生物篱(种植灌乔林,沟坡和沟头营造成片的固坡林和水源涵养林,沟边植树、植草)。

3)在沟底及坡地修筑小水库、塘坎、蓄水池,蓄积雨水,减少径流和拦蓄淤池。

6 盐碱土如何改良和综合利用?P97

1)排水降盐 通过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至临界深度以下并及时排除渍水。降低耕层土壤的盐分。排水沟的间距和深度是影响降盐效果的重要因素。

2)灌水压盐 灌水使盐分随水进入下层,再经排水沟排走。

3)平地深翻 平地是减少盐斑的重要措施,深翻可打破隔盐层,改变土体上重下轻的状况。 4)培肥改土 盐碱土性状特点为“瘦、死、板、冷、渍”,这主要是土壤盐多而有机质少造成的。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如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种植田菁、草木樨等,都能起到改碱培肥的作用。根据华北春季盐分表聚和小苗耐盐性差的特点,适时灌溉,注意保墒,提高雨水的自然淋盐效果。

5)科学种田与农业开发 对有条件的地方,盐碱土农业可由低效益农业向高效益农业发展。蓄淡养鱼、种植牧草绿肥等先锋作物改土、种稻洗盐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利用改良途径,既可收到改土培肥的生态效益,又可收到短平快的经济效益。

7 白浆土的改良措施主要有哪些? P97

白浆土的主要改良措施如下:①深耕打破白浆层;②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③有机—无机—生物复合施肥和多元素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施用得当,可增产10%左右;再配施化肥,可增产30%左右。此外,种植绿肥也可提高土壤肥力。

8 如何防止土壤沙化? P99

土壤沙化的主要防治途径为:

1.营造防沙林带。我国沿吉林白城地区的西部—内蒙古的兴安盟东南—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古长城沿线是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壤沙化正在发展,我国已实施建设“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应进一步建成为“绿色长城”。 2.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在沙丘建立乔、灌、草结合的人工林生态模式,如在兴安盟、吉林白城可建立樟子松—小青杨—紫穗槐、胡枝子—沙打旺植被。在沙平地建立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河平地尚有稀疏的林木、草地,应以林带为框带,林带和农田之间设10~15米宽的草原,以宽林带(10~15行树)、小网眼(5~10公顷)为林草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3.在干旱及土壤沙化地区严格控制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控制农垦。草原地区原则上不宜农垦,同时应控制载畜量。旱粮生产应因地制宜地控制在沙化威胁小的地区。

第七章

1 土壤中氮素有哪些形态?有效性如何?植物缺氮或氮过剩的表现是什么?P103, P105

1) 土壤中的氮素可分为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大类。有机氮占土壤全氮的99%以上,它们主要以蛋

白质、氨基酸、酰胺等形态存在。其中易溶于水,矿化速度快的,如氨基酸和酰胺类物质是土壤无机态氮的主要来源。无机态氮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极少量的亚硝酸盐,它们是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氮素形态。

2) 作物缺氮的主要表现: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叶片细狭,新叶出得慢;叶色变淡呈黄发色,且从

下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严重缺氮时,下部叶片呈黄色,甚至干枯死亡,缺氮对作物地上部的影响比对根系的影响更为明显。 3) 作物氮过剩的主要表现:作物枝叶陡长,通风不良,相互遮阴,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植株基干细软多汁,

降低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贪青晚熟,品质下降,不耐储藏.

2 土壤中磷素有哪些形态?有效性如何?植物缺磷的表现是什么?P108,P103

1)土壤中磷的形态:

1.土壤有机磷 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如核蛋白、核酸、磷脂、植素等,占全磷的20%~50%。这些有机磷只有极少数可被植物吸收,大多数需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2.土壤无机磷 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以磷酸盐形态存在。主要有磷酸钙、铝、铁盐,其溶解度取决于它们的组成成分,一般情况下磷酸二氢根(H2P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根(PO43-)。根据磷酸盐的溶解度可将土壤中无机磷分为水溶性磷、弱酸溶性磷和难溶性磷。

(1)水溶性磷 为钾、钠、钙、镁磷酸盐,如KH2PO4、NaH2PO4、Na2HPO4、Ca(H2PO4)2等。

这些磷化合物能溶于水,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但在土壤中含量较少,且极不稳定,容易转化为溶解度低的磷酸盐而降低有效性。

(2)弱酸溶性磷 如磷酸氢钙(CaHPO4)和磷酸氢镁(MgHPO4),这类磷化合物多在微酸性和

中性土壤中存在,它们能够溶解于弱酸溶液中,所以也能为植物吸收利用。

(3)难溶性磷 这种磷在土壤中含量最高,占土壤无机磷的绝大部分,主要为磷酸的钙盐、铁

盐和铝盐形态存在。在碱性土壤中,磷酸钙是主要形态;在酸性土壤中,磷酸铁和磷酸铝是主要的形态。难溶性磷很难被植物吸收利用。只有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磷素才能释放出来。

2) 植物缺磷时的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根系发育不良,叶片狭窄,叶色暗绿无光泽,严重时变为紫色。同时植株矮小,生育期推迟,结实不良,产量低,品质差。

3 如何合理施用氮肥?P107-108

1)氮肥的合理分配 (1)因土壤施肥。氮肥的分配首先考虑土壤本身的供氮水平,一般肥地应少施氮肥,瘦地应增施氮肥。此外,土壤酸碱度不同,应选用不同的生理酸性肥料或生理碱性肥料。还要考虑土壤质地,在沙质土壤上要少量多次,且不宜施用硝态氮肥;质地黏重土壤氮肥施用量可相对增大。硫酸铵若施入排水不良的稻田,则会引起水稻中毒(H2S),若施于缺硫的土壤上,则有助于改善作物硫营养。 (2)因作物施肥。不同作物种类对于氮肥的形态和品种的选择不一样。水稻、小麦、高梁、玉米等禾谷类作物,以及棉花、蔬菜、果树是需氮较多的作用,应多分配一些氮肥;大豆、花生等豆类

作物有根瘤菌共生固氮,对氮素要求不很迫切,可以少施或不施氮肥。 (3)根据地区和季节、雨水等气候条件。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及灌溉地区,应优先分配铵态氮肥,少施硝态氮肥,以减少氮的损失。水田一般应多施用碳酸氢铵、氯化铵和尿素肥料,而不宜施用硝态氮肥,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和NO3-的流失。反之,在北方低温少雨、干旱地区以及旱地,以分配硝态氮肥效果较好。 2)氮肥的施用技术 (1)确定合理的用量和适宜的施用期。 (2)科学的施肥方法。基肥深施、种肥底施、追肥深施、球肥、粒肥深施。 3)氮肥与其他肥料合理配施。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等。

4 如何合理施用磷肥?P109-110

1)土壤供磷状况与磷肥肥效。根据土壤速效磷水平确定施肥量。 2)作物特性与磷肥施用 (1)考虑不同作物种类对磷的需要量。 (2)考虑不同作物种类对难溶性磷的利用能力不同 3)作物轮作换茬中磷肥的施用。

①水旱轮作换茬中“旱重水轻”,重点施在旱地作物上,水稻可以适当轻施。

②在绿肥或豆科作物轮作中,重点施在绿肥上或豆类作物上可以起到“以磷增氮”的作用。 ③在多熟制轮作中,“重前轻后”,宜多施在前茬作物上; ④水田稻稻连作中磷肥的施用“早多晚少”,大部分磷肥应施在早稻上,晚稻少施。早、晚稻磷肥之比为2∶1左右较适宜。

4)磷肥的集中施用技术。可采用条施、穴施、沾秧根、作种肥等方式。 5)氮磷肥配合施用

6)磷肥与其他肥料和微量元素的配合施用。

5 秸秆直接还田有什么作用?还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P118

1)秸秆直接还田的直接作用是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和结构性,是改良低产田的产要措施。 2)注意问题: (1)配施氮、磷化肥。由于作物秸秆碳氮比大,如果土壤中氮素不足,分解初期会发生微生物与幼苗争氮现象,故应配施氮、磷化肥。 (2)秸秆施和方法及时期。秸秆直接还田前应切碎后翻入土中,与土温合均匀。旱地争取边收边耕埋。特别是玉米秸秆,因初收获时秸秆含水量较多,及时耕埋利于腐解。水田宜在插秧前7~15天施用。一般将稻草切成10~20厘米长,撒在田面,同时施适量的石灰(酸性土壤每667米2施30~35千克),浸泡3~4天再耕翻,5~6天后耙平,即可插秧。江苏苏中地区实行“一沟两用、墒沟埋草”的秸秆还田方式效果良好。 (3)施用量。一般秸秆可全部还田。在薄地,氮肥不足离播期又较近的情况下,秸秆用量不宜过多;而在肥地,氮素化肥又较多,距离播期较远的情况下,则可增加用量。一般秸秆用量以每667米2300~400千克为宜。

6 采用养分平衡法如何确定施肥量?P121

养分平衡法中施肥量的确定方法:用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减去土壤当季可供给作物的养分量,按剩余的差数进行施肥补充。其计算公式为:

作物目标产量需养分量?土壤供养分量 肥料施用量?肥料利用率(%)?肥料养分含量(%) 氮肥施用量?(达到目标产量的作物需氮量?土壤供氮量)(肥料利用率?氮肥含氮量) 此法必须掌握植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和肥料利用率三个重要参数。 作物需肥量:通过作物收获物的养分含量分析可得到,以此算出作物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计算公式为:计划产量养分需求量 = 计划产量 ? 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土壤供肥量:当季作物在生长期内从土壤中吸收携出的养分数量。它是植物种植前土壤中原有有效养分与当季植物生长期间由难溶性养分转变而来的有效养分之和。土壤供肥量一般可从不施肥区(空白区)的产量求出,或者在不施肥情况下采土样测定。

7 土壤中的氮转化及意义如何? P106

1)氨化作用。土壤中的含氮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为氨或铵态氮(NH4+ - N)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或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在好气、嫌气条件下都能进行。氨化作用形成的铵离子可被土壤吸附、作物吸收,也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被硝化,或以氨气挥发损失。

2)硝化作用。土壤中氨或铵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氨先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亚硝酸,然后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硝化作用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生物氧化过程。硝态氮易于被作物根系吸收,但硝酸根(NO3-)不为土壤胶体吸附而极易流失。

3)反硝化作用。通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硝态氮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通常发生在土壤通气不良和新鲜有机物过多的水田条件下,在旱田土壤的局部缺氧部位也有反硝化作用。据估计,旱田土壤因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损失量有时可达施入氮量的10%~20%,而水田损失则更为严重。

4)氨的挥发作用。氨化作用产生的氨易溶于土壤溶液成为铵离子被植物吸收利用,或被胶体吸附而成为交换态养分,而当土壤pH较高时,就会有一部分以NH3形式从土壤中逸出损失。在我国北方碱性土壤中,主要是氨态氮的挥发造成了氮素损失。

8 铵态氮肥的特点有哪些? P106

1)易溶于水,为速效肥料;

2)遇碱性物质易分解成氨气挥发,施用时切忌与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施于石灰性土壤,应深施覆土;

+

3)施入土壤后,在溶液中氮以NH4离子存在,可被土壤胶体吸附,转化为交换态氮,不易流失;

+

4)在通气良好的土壤条件下,NH4经硝化作用变成硝态氮,虽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但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容易流失; 5)长期施用易导致土壤板结。

9 硝态氮肥的特点有哪些? P106

-1)施入土壤后,NO3易被作物吸收,但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

---2)由于作物根系对NO3的选择吸收,留下的阳离子与OH或HCO3生成碱性物质,使土壤反应呈碱性,故硝态氮肥属于生理碱性肥料;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