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答: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 (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 (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

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2)通过细胞膜扩散

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物扩散 5、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三)透皮吸收促进剂 (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6、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 答:吸收途径

(1)经细胞的脂质通道(脂溶性药物)——主要途径 (2)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亲水性或离子型药物) 7、影响鼻腔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 8、影响直肠药物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 ②、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度 ③、基质的影响 (三)吸收促进剂

9、药物经眼吸收的途径

答:经角膜渗透、药物经结膜吸收。 10、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答、(一)角膜的通透性

(二)角膜前影响因素: 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三)渗透促进剂的影响:EDTA,牛磺胆酸,癸酸,皂甙 (四)给药方法的影响

11、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

②、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

③、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④、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⑤、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⑥、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

2、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

答:①Vd值它代表药物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特性。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②Vd=D/C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答: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9.09%,向脑脊液透过

-1-1

系数分别为0.0026-0.006 min和0.078min

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答:①、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 ②、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③、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

④、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

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

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第五章 药物代谢

1、首过效应 :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3、肝提取率:式中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ER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脉血

清除的分数。

4、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 答: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

(1)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粘膜、肾、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为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非微粒体酶系:非微粒体酶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粘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有这组酶系代谢。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答: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②、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③、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④、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⑤、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6、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答: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达到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以左旋多巴为例,为了减少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如采用的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和盐酸羟苄丝肼。它们可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活性,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且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这两种脱羧酶抑制剂既能抑制外周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的量,又能使摄入脑内的左旋多巴顺利的转换成多巴胺,进而发挥药理作用,大大降低了左旋多巴的给药剂量。

第六章 药物排泄

1、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

答: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通透性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很多直径约为6~10nm的小孔,通透性较高。 ②.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均被滤入肾小囊 ③.只有未结合的药物才可以从肾小球滤过 滤过压

①.滤过压与肾血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静压力密切相关。 ②.肾小球滤过是一种加压滤过。

③.肾小球过滤的主要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静水压。 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①.直接测定GFR(困难)

②.由清除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 若某一物质只有肾小球滤过,且所有滤过的物质均随尿排泄,则肾清除率等于菊粉清除率。 ? 若某一物质的肾清除率低于菊粉清除率,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过滤后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 ? 若肾清除率高于菊粉清除率,则表示出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

4、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答: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

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

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

5、肾小管主动分泌的特征

① 答:需载体参与

② 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抑制 ③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 ④ 存在竞争抑制作用 ⑤ 有饱和现象

⑥ 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

6、肾清除率的意义 答:推测药物排泄机制 肾清除率等于fu*GFR,只有肾小球滤过,所有滤过物质均由尿排泄。

肾清除率低于fu*GFR,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后一定有肾小管重吸收,可能同时伴有分泌,但一定小于重吸收。

肾清除率高于fu*GFR,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肯定存在肾小管分泌排泄,可能同时存在重吸收,但必定小于分泌。

7、肝肠循环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答: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又被重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

下面五题是生物药剂学老师最后一节可幻灯片上面的 1. 药物的肾排泄机制有哪些?哪些途径可有载体参与?

2. 头孢拉定完全以原型从尿中排泄,研究表明,同时给丙磺舒会使血清头孢拉定浓度上升。头孢拉定与丙

磺舒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3. 试述鼻粘膜给药的特点。哪些药物适合于鼻粘膜给药?

4. 试举例说明药物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系统分布各自的特点。 5. 试述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以及药物代谢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1、 群体药物动力学:(PPK,简称群体药动学),即药物动力学的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

理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的药物动力学分支学科。

2、 群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3、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一种在药物的体内过程、机体的解剖学特性、生理生化参数三者之间建立一定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