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

寄内朗读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寄内鉴赏和赏析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孔平仲简介

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

孔平仲朗读

古诗寄内相关作品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

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

汉有德公天下士,皇佑相国实其裔。

虽云出处有同异,今古庞宗开显晦。

词坛久寂寞,割据尚吾曹。把酒分花气,论文落翠涛。

余才原僻傲,汝意故粗豪。千古存深寄,萧疏在二毛。

佛寺秋山里,僧堂绝顶边。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

转壁千林合,归房一径穿。豁心群壑尽,骇目半空悬。

雨绵绵,伴君今夜凄然。只剩一寸柔肠,都化作秋烟。

叶叶罗裙生翠,共海棠娇映,减甚芳年。奈恩深故土,顿成小别,终是留连。

柳萌整征鞍,杏熟卸归驮。

风帆辍湘游,云屋返黟卧。

俦中可语本无多,移坐倾襟奈瞑何。馀暑转从秋令剧,夕风犹送市声过。

七旬不见诗连牍,一昨相望月在波。穷薄说来还自哂,年年花后赏残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