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朗读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译文和注释

译文

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

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

于是登上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

自从黄河把大山分开,从此此地征战不休,血流成河。

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注释

潼关:据《元和郡县志》卷二:“潼关,在(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

别乡树:指岑参在长安的居处。岑参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后“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旧赋》)。为求仕奔波来往于长安、洛阳间。

津楼:指风陵津楼。伯夷:商末士君子。首阳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首阳山与华山为黄河所隔。

关城:指潼关城墙。

洪河:指黄河。

巨灵: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

流血:言自古以来此地征战不休,鲜血染红了黄河水。一作“流尽”。

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

曹公:即三国曹操,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参考资料:

1、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

2、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0-132

创作背景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为岑参早期作品。岑参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岁时曾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作者失意东归,晚宿潼关,慨今怀古,睹景生情,大概于此时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鉴赏和赏析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此四句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

  此四句写关城落照中,诗人往登城楼,高处远望,但见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卷夹着沉重的人类历史伤痕,吞噬着无数英魂的悲咽和哀叹,滔滔东流去。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此四句写诗人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自古多为兵家征战之地的潼关,因为有了这份历史的厚重,诗人落寞无聊赖的心绪也变得更加凄凉怅惘。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语言平易浅近,脱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浑圆美,亦可见出岑参早年艺术功底尚不深湛,有偏于浅近平淡之感。诗写一种愁绪,而寄怀于思古之幽情,篇终“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从怀古转到诗人,含蓄浑涵,耐人寻味,直有阮籍《咏怀诗》之深婉不迫、蕴藉思深的风格。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朗读

古诗东归晚次潼关怀古相关作品

仙人喜作狡狯事,幻此溪声成雨声。我听以心非以耳,是溪是雨本分明。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黄雀数声催柳变,

清溪一路踏花归。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何处吹羌笛,萧然到草亭。烟轻笼淡月,云薄带疏星。

一曲催梅落,三秋折柳青。援琴方欲和,雁阵下寒汀。

剑气当年属斗牛,散为人物尚南州。

时平未可苏门隐,道在何卑幕府留。

回塘最幽处,拍水小亭开。莫怪阑干湿,夜宿来。

昔曾结客少年场,此日南窗纳晓凉。非为浮名难系缚,祇缘多病切江乡。

静观水鸟机心息,閒笑时人局面忙。我欲朱明诗作社,长吟采药跨青羊。

遗我新诗雅兴长,一时花谱为传芳。

不须满县栽桃李,却羡风流骑省郎。

又腾腾、一番春晚,无情潮落江浦。故人犹忆春前别,不肯载愁流去。

窗暝处,展淡墨吴笺、忽见殷勤语。客怀定苦。在縠水双流,沈楼一角,日日独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