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朗读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译文和注释

译文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

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

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

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注释

练:白色的绢绸。

入手:到来。

留连:留恋而徘徊不去。

信美:确实美。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鉴赏和赏析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王恽简介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

王恽朗读

古诗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相关作品

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

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

謪仙携妓戏人寰,也被千花妒玉颜。

半点闲情千古恨,一波秋水两春山。

君王钟意抚斯民,不惜朝端屈老臣。连锦麾毫千字宠,黄金横带万钉珍。

长安日近恩光迩,刺史天高惠政新。我愧仙岩旧猿鹤,依然轩冕缚閒身。

野旷烟初歇,孤辉更杳茫。长天笼远树,古渡泊空航。

夜冷流民屋,春寒战骨霜。荷锄聊自慰,草露借馀光。

时时赍破囊,访我息闲坊。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
心齐山鹿逸,句敌柳花狂。坚苦今如此,前程岂渺茫。

缥酒颂青春,不减宜城桑落。楼下玉人凝笑,散万英千萼。

绣衣当日帝王州,横飞看雕鹗。闻道赐环书下,向金门持橐。

营营不自息,暌阔数年情。林下期难遂,人间事旋生。

鸟栖寒水迥,月映积冰清。石室焚香坐,悬知不为名。

吴国馀台古,千年迹未磨。烟华增柳润,云物助峰多。

贳酒登临举,邀琴啸傲过。王墟芳草遍,长息览山河。